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专题>>产品>>纪念《新编小学生字典》诞生30周年>>纪念《新编小学生字典》出版30周年特刊>>学习型工具书:国际辞书出版的重要领域

学生辞书主要以学生读者为对象。学生辞书不用于通用性辞书,编者组成不光须有辞书专家,还得有教材专家和优秀教师参与。

 

任何一本图书要想成功,明确其读者对象是第一要务。也就是说,你这部书是为谁编写的。学生辞书,顾名思义,就是为学生编写的辞书,以学生为读者对象。

 

辞书的读者对象,决定了它的编写队伍。辞书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编写的,学生辞书尤其如此。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成功经验,学生辞书不同于通用性辞书,编者组成不光须有辞书专家,还得有教材专家和优秀教师的参与。

 

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是教材。那么,作为为学生学习释疑解惑的学生辞书,结合教材,那是必须的。而对教材中的难点、重点,教材专家是熟悉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有一课,叫《孔明智退司马懿》(有的小学语文教材该文题目叫《空城计》)。课文说:“司马懿……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大家注意孔明右边的一童子,手里拿的是“麈尾”,那么,这“麈尾”是个什么东西?有的字典的解释是:用鹿一类动物的尾毛做的拂尘。当然也没错。但是学生肯定还会有疑问:真奇怪,为什么拂尘要用鹿一类动物的尾毛做啊?为什么不用马的、羊的,或者兔子的?这里面就很有文化内涵。人教社《新编小学生字典》根据教材专家的意见,对“麈”字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释:“麈,古书上指一种大鹿。麈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前进的方向。”“麈尾,古代有名望的人与人讨论学术时手执的一种道具,以显示一种高雅的身份并助谈兴。原在扇子上缀以鹿尾毛制成,后演变为一种拂尘,柄粗短,束毛圈较大。”可见,“麈尾”在古代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持的,它能显示一种高雅的身份,有领袖群伦、指引方向的象征意味。所以,这空城计中,孔明出场的道具非常精当:古琴、宝剑、麈尾,高雅而有威慑力。

 

编写学生辞书,辞书专家是主力。他不仅要熟悉教材,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还必须对辞书(无论是学习型辞书还是通用型辞书)、对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出精品。像《朗文英语学习词典》,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这种通用型辞书,都要了然于心。对一些疑难问题,要善于钻研和研究解决。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成语“名列前茅”,其中的“茅”,很多词典都解释成“茅草”,这就很让人疑惑:楚军还有前锋拿着茅草示警的习俗?《新编小学生字典》查考了大量的文献,采纳了研究《左传》的大家杨伯峻先生的观点,把“茅”解释为“通‘旄’”,是一种杆端饰有牦牛尾的旗子,疑惑涣然冰释。

 

学生辞书在收字量上必须合适,在解释上必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心理,内容设计上必须适应学生学习和考试的需要(如笔画笔顺、形音义的辨析等),这些,本报前一期的《新编小学生字典》出版30周年专版中晁继周、苏立康和王铁琨先生已有论述,这里不多说。

 

学生辞书的百科词语释义尤其要注意通俗性。要多注意具体可感性的描述,多从声、色、味、形、功用等方面描述,少用专业术语。否则,就容易导致像有的通用型字典那样,解释百科词语所用的专业术语过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看不懂,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又太抽象,这样的解释就不适合学生。丰富、科学、精美的插图是给学生辞书的词语解释降低难度、增强可读性的重要手段。如语文教材《荆轲刺秦王》中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句,其中“箕踞”一般解释为“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但是,“坐在地上,两腿张开”,我们在大广场听报告等也常这样啊,难道也是一种傲慢无礼的坐姿?为此,人教社《新编学生字典》编写组查阅了大量古代资料,根据出土的陶俑绘制了古代“箕踞”图,清楚地示意了“箕踞”的正确姿态!有的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教了一辈子的《荆轲刺秦王》,看了《新编学生字典》中的这幅图,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箕踞”。

 

教育功能,如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些也是学生辞书要特别注意的。这些内容的教育不宜硬塞灌输,而应该潜移默化。在学生辞书中强化这些教育,能使学生在查阅辞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也是学生辞书与成人辞书所不同的地方。这些方面,人教社《新编小学生字典》《新编学生字典》可谓用心良苦。比如它们在解释动植物时,注明其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的国家保护级别;附录《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可以作为课文的很好补充,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资料;每个字母后的补白“古代名言警句”,既对学生学习和为人处事有裨益,又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美德教育。这些精心的设计,很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总之,学生辞书的编纂和出版因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无论在编写队伍的构成上,还是在编撰体例、选字要求和呈现形式等多方面,都有区别于社会通用类辞书的显著特点。

    
【上一篇】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01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