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光的传播》一课指向课标中的重要概念是: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围绕主要概念的学习内容是: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其中高年级的学习目标是:1.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

  反射的光,如月光。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学生对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光的世界中,没有光,生活就会产生许多不方便,甚至无法正常生活;陌生是因为生活在色彩斑斓世界中常看到一些光的神奇现象,有许多不为所知的奥秘。学生面对各种光的现象容易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光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本单元设计了3课,《光的传播》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在中年级,学生已认识了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形成阻挡物的阴影。本课进一步学习光传播的有关知识,通过科学实践,识别生活中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想办法看到光在行进过程的路线,实证光行进路线是直线的,同时,了解光在其他透光物体中也是沿直线传播。应用学到的光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传播过程产生的各种有趣现象,最后设计并制作小孔成像盒,体验光传播的神奇。本课学习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识是学习后面两课的基础。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光源是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月球不是光源。2.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1.能设计验证光传播的实验,找出证据,发现光传播的路线是直线。2.能根据光传播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3.能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传播现象。

  科学态度: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中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设计并制作小孔成像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过程。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探究器材:暗箱、激光手电、蚊香、喷水壶、火柴、蜡烛、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黑色光屏)、盛水的烧杯(水中放适量颜料)等。

  2.制作套筒式小孔成像盒材料和工具:橡皮筋、双面胶、大小略有差别可套入的纸筒、半透明磨砂纸、剪刀、竹签。

  (二)学生准备

  直尺、笔。

  三、安全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在实验中小心被火柴、蚊香烫伤,激光不能对着同学的眼睛。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