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材研究文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重点推荐   >   品牌丛书   >   教育·学术   >   中国教材研究文库

教育·学术

丛书简介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于教材工作而言,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古代常用的教材主要是“三百千千”“四书五经”。新式教材起步于清末,活跃于民初,先学日本,后仿美国。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外院效法外国,编了国文、算术、历史、舆地、格致等课本,这便是打破老传统,把各门知识较有系统地编为学科教材的开始。随后出现的各种课本和教育著作大都是模拟日本或直接译自日本。清末以来,特别是民国建立后,教材自由编写,实行审定制,民间掀起了一股编撰出版教科书的热潮,一批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中华书局等,与一批出版家、教育家,为此做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重要贡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教育理念和课程教材发生了新变革,特别是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主要借鉴美国教育的基础上而研制的新学制以及课程标准纲要,影响巨大。一时间,欧美新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入中国,教材也从过去主要效仿日本一变而为仿效美国。当时,许多教材在内容编写上都强调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中心,甚至一些中学理科教学更直接采用美国的课本。新中国成立之前,民国政府虽然曾几次颁布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却基本上没有大的改观,只不过是更多地借鉴和学习美国的经验罢了。并且,清末及民国历届政府都有统一教科书的意愿和行动,但由于旧中国持续不断的内忧外患和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上课本编写质量不佳等原因,所谓“国定教科书”或“统一教科书”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也掀开了我国教材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教材,文科主要借鉴了解放区的经验,理科主要选取了国统区的本子,还有一部分选取了编译的苏联教材。接着,便在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教材自编或重编的历程,并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统为主、统分结合的教材道路总的来说,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全国中小学实施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使用的基本上是由国家统一供应、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通用教材或统编教材,并做到了所有地方、每所学校、全部学生都使用上了这样的教材。为此,中央确立了集中统一教材制度的大政方针,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组建了专门的教材编写和审查机构,配备了强有力、专业化的编审人员,还建立了保证“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教材出版发行渠道和机制。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工作,把教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组建了教材局,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规章制度,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全面实施政治、语文、历史二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政策,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进人了新时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社会发展史也是个体发展史。历史由人民创造,又有杰出历史人物的巨大作用。讲述历史离不开历史人物,回顾教育不能回避教育家,同样,总结和借鉴教材的历史经验,也不能回避曾经为教材事业创造出重大业绩的历史人物。在我国新式教材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编辑出版了不计其数、数以万计的各个学科、多种形式的教材,而且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教材编辑家、出版家、研究者,他们都为我国的教材建设事业做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重要贡献。归纳起来,这些大家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主要有: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蒋维乔、马君武、戴克敦、沈恩孚、高梦旦、王云五、舒新城、徐特立、李廉方、庄俞、沈颐、张相、杜亚泉、吕思勉、陈宝泉、范祥善、金兆梓、周建人、黎锦熙、顾树森、俞子夷、吴研因、叶圣陶、丰子恺、朱经农、朱文叔、刘薰宇、宋云彬、丁晓先(韦息予)、赵欲仁、艾伟、沈百英、吕伯攸、陆殿扬、陈鹤琴、辛安亭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代表是:叶圣陶、周建人、胡绳、辛安亭、戴伯韬、朱文叔、刘薰宇、金灿然、吉少甫、朱智贤、陈元晖、叶立群、张志公、吴伯箫、张毕来、蒋仲仁、袁微子、刘国正、张中行、邱汉生、苏寿桐、陈尔寿、方宗熙、雷树人、梁英豪、张玺恩、张孝达、王占春、陈侠、熊承涤等。他们都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教材建设,特别是一些学科教材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人物,并大都在编辑出版教材的过程中发表过论述教材的著述,提出了关于教材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内容涉及教材的政策管理、编写审查、出版发行、使用教学或教材本体等诸多领域,其中一人还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成为我国教材建设和教材学术研究史上的一笔笔宝贵的财富。有鉴于此,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启动了“中国教材研究文库”这个大型丛书项目,旨在通过挖掘、收集、辑录、整理百年以来教材领域众多大家的研究成果,分期分批出版,比较系统地展示中国近现代以来教材研究的主要成果,从一个侧面呈现中国近现代以来教材发展的基本脉络,为新时代教材建设和研究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套大型丛书的编辑出版也是我们缅怀和纪念老一辈教材大家的最好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版了不少教育名家的著作、文集甚至全集,其中涉及一些教材编辑家、出版家的论著,这是我们选编工作的基础。对有的教材大家已出版的文集,我们进行了重新编排、补充和校核,以体现新的特色。对于尚未有文集出版的一些教材大家,其教材文集的收集、整理、选编任务则比较繁重。好在现代信息技术很发达,网络文献查阅很方便,我们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库人选的人物全都是我国百年以来教材建设,特别是教材研究开发和编辑出版事业的主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本文库秉持按人设卷、一人一卷的原则,但对于教材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我们也不排斥两人或多人合为一册的情况。我们对每卷文集的篇目都大致进行了分类,并基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一定专题加以排列,但鉴于作者的经历和作品情况的差异,也为了突出某些重要作品,以满足读者现实需要,每卷目录的编排方式也各具特色。无论哪种编排方式,对每篇文章的出处和时间我们都尽量说明清楚,必要时增加注释。读者阅读之后可以感受到,这些教材文集见证和记录了中国近现代课程教材的成长史、演进史,也是教材大家们辛勤耕耘、笔耕不辍的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每一卷的文字都曾经为教材建设史的推进铺下过坚实的一砖一瓦,也都曾经拨动过教材人的心弦。我们希望,通过重温教材大家精到的论断、深邃的思考、严密的逻辑、优美的文字,以及字里行间蕴含的学术风范、治学之道和人格魅力,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学习和传承的典范。

丛书特色

“中国教材研究文库”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第一辑人选了12位人物,主要是新中国教材建设和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接着,我们还将陆续推出第二辑、第二辑。“众人拾柴火焰高。”热诚欢迎国内教育学者特别是课程教材研究者积极参与到这套文库的编辑出版中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材建设是个专业,也是门学问,教材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当前,教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教材研究开发和编辑出版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说有所谓捷径可循的话,那恐怕就是直接阅读和学习以往这些教材大家的有关论著了。了解教材历史,知晓教材大家,汲取和借鉴以往的智慧和经验,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可以使我们明理启智、审时度势、推陈出新,对于做好当下教材改革发展工作、提升教材科学化水平大有裨益,对于教材研究和学术创新更是必不可少。 “中国教材研究文库”作为中国近现代教材成长史、演进史的记录和见证,实为百年中国教材研究的缩影和写照,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能为教材建设者和教育学者的编辑出版工作和研究工作提供较为完整的基础性材料。我们相信,本文库的出版对于推动教材事业建设、促进教材理论的创新发展会有一份积极的贡献。我们也希望在新时代,教材事业蒸蒸日上、人才辈出,创作出更多扎根中国大地、师生喜爱的各科教材,不断提升教材研究水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建设体系和教材理论体系。 本文库由我忝任总主编。教育学界、课程教材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本文库给予了热情关注,我社黄强社长以及有关领导、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丛书责任编辑和各分卷编者及责任编辑也付出了辛勤劳动。谨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水平,本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或有不妥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