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认识微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泡菜变酸主要是乳酸菌引起的。
2.知道感冒等疾病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3.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科学探究探究:
了解泡菜的制作过程,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科学态度目标:
1.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有兴趣把学到的制作泡菜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认识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了解认识乳酸菌。
2.能解释泡菜变酸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有依据的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做馒头、做酸奶、酿米酒等活动过程的图片资料,蘑菇和木耳的生长过程资料,制作泡菜的相关工具材料(玻璃坛子、白酒、各种调味料、包菜等食材、刀具等)。
分组观察材料:腌制前后的泡菜各一份。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PPT出示各种泡菜的图片。
揭题:图中的瓶子里装的都是什么啊?对,泡菜,今天我们来研究泡菜里面所蕴含的科学奥秘。(板书:泡菜)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泡菜导入,激发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并且为接下来品尝泡菜,提出问题做铺垫。)
二、科学探究
活动一 品尝腌制前后的泡菜
1.指导学生分别品尝腌制前后的泡菜,说一说有什么区别?
学生发言汇报,并且做好记录
腌制好的泡菜变酸了。
2.教师提问:原本新鲜的蔬菜,经过了制作过程后为什么就变酸了呢?
学生思考,回答不了。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有难度,那么,老师现场给大家制作一坛泡菜,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分别品尝腌制前后的泡菜,学生不仅有了更加直观的感觉,通过更深的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二 制作泡菜认识乳酸菌
1.教师拿出坛子、包菜、白酒、食用醋、各种调料,现场制作泡菜,边介绍制作方法。
2.播放PPT,回顾泡菜制作方法。
3.你们刚才品尝的泡菜就是老师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制作出来的(满满的自豪)。
谈谈你观看后的感受:
4.再次回到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原本新鲜的蔬菜,经过了制作过程后,为什么会变酸呢?
(1)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猜想,说明猜想的依据和理由。
(2)归纳学生讨论中的观点教师给与肯定。
5.介绍认识乳酸菌
科学家对各种泡菜进行了研究,并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发现泡菜变酸主要是由乳酸菌引起的。
6.观察显微镜下乳酸菌的图片。
7.小结:乳酸菌就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它与我们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板书:乳酸菌微生物)。
(设计意图:亲历制作过程,学生重新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活动三 了解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1.学生说一说更多生活中的微生物
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学生观察师傅制作馒头过程的图片,聚焦师傅给面粉中添加酵母粉的过程。教师介绍酵母菌的作用
(2)教师利用图片,简要介绍人们利用酵母菌酿米酒的过程与方法。
3.微生物使人们生病
(1)学生回想自己生病的感受
(2)教师讲授,我们身体出现感冒症状,是由于相关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侵入、破坏身体后引起的反应。我们有时候拉肚子,也是由于身体受到相关细菌的侵入破坏引起的。
4.认识蘑菇、木耳也是微生物。
(板书:多种多样)
5.说一说,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人们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微生物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微生物的更多知识,另一方面以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为话题讨论,让学生体会微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不可分。)
三、揭开微生物的奥秘
1.阅读资料,了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揭秘啤酒发酸的故事:
2.讨论:从这个科学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课后实践拓展:
1.回家尝试与妈妈合作制作一坛泡菜。
2.根据制作过程,填写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未经人教网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对人教网所属的服务器做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