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不等式及其性质第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找到不等关系,并能列出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抽象成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得到不等式的简单性质,并学会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3.使学生掌握“作差法”比较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4.让学生对不等式性质进行直观解释和逻辑证明,逐步提升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发展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得到不等式的简单性质,并学会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掌握做差法比较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教学难点:
不等式性质的直观解释和逻辑证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学生活动1】
1.自己阅读课本P58 —情境与问题;
2.再举出两个描述不等关系的实例;
3.回忆前面学习过哪些不等号,思考书P58想一想.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通过高速公路上车速的限定范围创设情境,并且让学生通过模仿,类比写出客车和货车行驶速率满足的不等式.使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找到不等关系,并能列出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抽象成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回顾不等式的概念,并可以补充更多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2】
4.怎样理解两个实数之间的大小;
5.对比等式,不等式会有哪些类似性质;
6.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将实际的不等关系写成对应的不等式时,需要用到相应的数学符号,为后面学习不等式性质做铺垫;借助数轴,让学生观察实数的大小与数轴上点的运动的关系,体会数轴上点的运动引起实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进而直观感受到比较大小的变化规律,进而直观感受到比较较大小的原则,这有助于学生从形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不等式的性质及证明
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如果a<b,那么a-b是负数;如果a=b,那么a-b等于0.它们的逆命题也正确.
这是比较实数大小的三个基本事实,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其中的符号表示的是充要条件.另外在教学时,要向学生渗透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强调结论中的a,b也可以是代数式. 也就是说,要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只要比较它们的差与0的相对大小即可.
【设计意图】
1.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等式的性质,初中时也学习过不等式的一些性质,可以通过等式性质复习,引导学生对比联想不等式的性质.
2.带领学生对性质进行证明,掌握“作差法”、“综合法”.
3.复习“配方法”.
【学生活动3】
7. 回答书中P60 — “尝试与发现”中的问题;
8. 与同伴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深入辨析不等式的性质,同时用逻辑用语描述相应的性质,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二)不等式性质的推论与证明
例2 求证:
【设计意图】
1.练习刚讲解过的“作差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得到不等式性质的推论1~4,引导学生从运算(加、减、乘、除、乘方)的角度,类比等式性质提出一些命题,然后判断其真假,并对真命题给出证明,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发展逻辑推理素养.
推论5的证明留待下一节课去解决.
三、归纳总结:
1.不等式的性质和推论
2.作差法
3.综合法
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未经人教网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对人教网所属的服务器做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