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接地气
——初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朱赛娜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先进思想,其对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试题命制等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从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出发,分析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表现与现状,并从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入手,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对“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及反思。通过此文,笔者希望能以一线教师的视角去探寻生活教育的力量,总结经验并最终指导实际道德与法治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接地气。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学、做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其生活教育理论,一直影响、鞭策着我们一线教师。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我深知,自己有责任去探寻生活教育的力量,打造更接地气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解”

  所谓生活教育就是“从定义上说,生活驾驭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这里,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来源,而教育最终服务于生活。结合时代发展步伐,结合现如今教育现状,笔者认为生活教育即是指:教育应来源于生活,并指导于生活。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很多老师仍未能真正理解“生活教育”的内涵,在课堂中仍然采用满堂灌,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缺乏热情与积极性,课堂死气沉沉。更有甚者,认为道德与法治内容纯粹是在讲“大道理”,一堂课无法改变一个人,从而缩减道德与法治课课时,甚至用一节课划完一个单元知识点,其余课堂全部留给学生做记背。归纳起来,很多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着这些不足:忽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以教师中心);忽视学生实际需求(以书本中心);忽视学生生活体验(以课堂中心);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需求(以考试为中心)。

  二、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教学的生活化,即一切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也就是说,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乃至怎么做,一切都要围绕着社会生活实践而展开。因此,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提倡教学做合一,也就是在课堂中,我们要以做促学,以学定教,三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作为当代教师,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在“教学做”上不停实践,方能更自如的教学。

  (一)教——问渠那得清如许

  生活教育思想要求“把学生的生活当作教育资源”,教师要不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素材,及时引用热点新闻、重大事件,力图使学生能够获得新知,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深知自身身上的重任,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力求能有一定的说服力,以求能真正感化学生,但很多教师每天照本宣科、或选用一些“高大上”的材料,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自然也就逐渐减退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课堂中所选用的材料远离学生,学生觉得学了对生活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课上听的案例那是“别人”的甚至是老师杜撰的事件,与己无关。笔者选用本省著名教师——高凌老师的《活出生命的精彩》来谈谈生活教育思想应如何渗透到我们的课堂中。

  高老师在环节1:向上而生——贫乏与充盈中,首先在课堂中做了个小调查,由学生的课外生活看到他们的生活态度,并播放自己的旅游剪影,由自己亲身经历告知学生: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要做的就是“向上而生”。

  在此环节中,学生深深为授课老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老师所讲的“大道理”就来自我们身边,课堂中一张张照片的呈现证明了老师所举的例子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课堂和现实的距离。

  在环节2:向阳而生——冷漠与关切,高老师展示了温州乐清学生失踪案,社会各界全力传递温暖,但最后大家发现这是一场由母亲自导自演的闹剧,高老师问:那么当我们下次遇到此类事件时,你们还会转发吗?学生的回答是“是”,高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我们要做一个在社会当中发挥正能量的人。无论何时何刻,我们都应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向阳而生。

  真正的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我想高老师的这堂课之所以成为优课,更在于他所有的例子都来源于生活,由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思考生活。高老师巧妙的借助情境设计,在与学生的探讨中,指导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以正面的情感价值观引领,最终达到其教育意义。

  (二)学——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的学,我觉得体现的就是“学为中心”思想:教师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以学生的视角为出发点,在课堂交流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受、态度与思想,在互动中获取新知,在交流中增长见识。笔者有幸聆听过平湖市南市中学姜其中老师的《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初见姜老师,一个看上去50多岁的老头,我想本堂道德与法治课势必会被上成一堂说教课,但课堂一开始,我就被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头”吸引住了。

  在环节“你猜你猜你猜猜猜”,

  师:你来猜猜看我们猜什么

  学生1:一脸的疑惑

  教师当场点评:你很疑惑,不知道猜什么,是吧?这就是一种情绪体验,一语直击主题。

  师:猜我的体育好不好?

  学生2:应该还行。

  师:你猜我哪项体育活动在行?

  学生见老师体态略微肥胖,生2:铅球。

  师:我擅长长跑,一万米。

  追问:当你听到我说我能跑一万米,而且还拿到亚军时,你此时的情绪如何?

  学生2:惊讶。

  师:那你猜我喜欢阅读吗?

  学生3:喜欢。

  师:恭喜你,答对了。

  学生喜笑颜开。

  姜老师最后小结:我们每个人的情绪体验都是丰富的。

  本堂课把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一切答案由学生得出,老师在这里只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姜老师课堂收放自如,而所有人包括学生和听课老师在学完本课后,都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所有人在学习这课的情绪体验都是开心、快乐,我想这也是这堂课最终的情感目标。学为中心课堂就是老师在了解学生原来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设计,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同伴合作等形式,最终得出结论。其更注重课堂生成性,而学生就是课堂生成的源泉。我想,一堂课中只有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其思维就会随着与学生的碰撞而不断的迸发,其也最终达到了指导学生的目的。

  (三)做——绝知此事要躬行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只学课本不是真学,学生要多进行社会实践,老师如果惟书是举,势必会成为书呆子”,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非常注重学生所学对其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

  比如每个星期道德与法治课堂我都会留给学生5分钟,让学生自由组合做热点新闻报道并点评;还如每个假期我还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写好实践报告并做相应的指导;当然,针对相应的课堂内容,我也会布置一定的实践作业,如在七上道德与法治《享受学习》中,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八上道德与法治《遵守规则》中布置学生调查任务,记录社区中不遵守规则现象,做调查、总结、报告,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等等。

  通过这种以实际生活为中心的“做”,学生会有直接的收获,然后通过自我消化、教师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也会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生活教育思想的“反思”

  作为教师的我们,既是生活教育的倡导者,又是践行者,我们要正确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实际教学;教师更要积极参加自我提升培训,提高自身素养,其最终才能指导学生实际。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有责任去探寻“生活教育”的力量。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提升教师教学“底气”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门涉及道德、法律、国情等丰富知识的学科,也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科。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课程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生活化的教学就是将课堂与现实密切结合,以正面积极地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课堂中呈现的例子不再是“小明、小红……”而是真真切切的实例。因此,教师教学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取真实案例来引发学生的重视与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如此,当学生质疑我们道德与法治老师的“说教”时,我们才有底气告诉他,我们的案例都是来自真实生活中,甚至就来自于同校的同学身上,那么,此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才更有说服力。

  (二)教学活动实践化——提高教师教学的“灵气”

  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联系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价值。当然,教学活动实践化并不代表着,每堂课都必须带着学生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教师可以开展多种体验式实践活动,如一场辩论、小品表演、游戏等方式,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体验,通过与同学的探讨中,形成新的认知,进而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在校外,通过布置课后任务,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爱心服务等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其社会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想,一堂联系实践、并能指导于实际的课堂,肯定是一堂充满灵气的课堂。

  (三)教学评价专业化——更需教师教学的“才气”

  虽然很多人批判,现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但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也不能忘了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对于学生答题技能的培养,一线教师责无旁贷。那么教师的答题指导能力如何提高呢?我觉得可以通过参加教师专业培训获得提高,比如可以通过命制试题等方式。本人有幸参加某研修班时,在导师的带领下,亲身实践,参观奥康,并根据我们的所看所思,与我的同伴们结合奥康题材命制了如下试题。

  在这种模拟社会实践活动中,既锻炼教师的命题技能,也考查了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家乡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正确的价值引导作用。而教师通过多次类似的命题试验,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后,在课堂中才能布置有效作业,最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想,如此,才能真正协调好成绩和能力之间的关系,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老师,我将一直将此理论铭记在心,努力奋斗,砥砺前行,不停地探寻生活教育思想在道德与法治领域的力量,为打造更接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221.

  [2]方明.陶行知教育明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陈秋瑾.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对我们的启迪[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21-22.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