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中国科普作协之一:中国科技写作的首倡者和践行者

司有和

  我这辈子没有啥成就,偶尔做成的几件值得说一说的事,都与中国科普作协有关,是中国科普作协助我一路前行,成就了我这短暂的一生。

  尤其是在中国理工农医类大学开设科技写作课一事,社会的评价很高,百度百科的“司有和”词条上称之为:“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科技写作学的奠基者、创始人”[1]。能有这一结果实乃应该归功于中国科普作协。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虽然先后有周启源的《科技论文写作须知》、孙娴媃的《谈谈写作英语科技论文》、谭炳煜的《怎样撰写科学论文》等著作出版,以及钱文霖的《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苏步青的《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等一批科学家写的关于科技论文写作的文章发表,但是尚未见有人在理工科大学开设科技写作课。

  1981年4~5月,中国科学作家、科学记者代表团访问美国归来,带回了美国大学开设科技写作课的信息,引发了我国科技写作教学和研究的热潮。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1981年9月,安徽省科普创作协会在屯溪市召开第一次年会,随赴美考察团考察的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所长章道义[2]在会上详细介绍了美国大学科技写作课的情况,给当时与会的我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李志超以极大的震动。

  当天下午,我和李志超教授就到新安江宾馆找到章道义所长,询问有关美国科技写作课更具体的情况,并表示要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科技写作课。

  我们俩都和章所长素不相识,没想到章所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给我们介绍了美国大学科技写作课的详细内容,给了我们热情的鼓励。

  走出宾馆,我们二人当即就在新安江畔讨论起科技写作课的内容体系。

  1981年12月29日,章道义所长在《光明日报》第4版上发表《美国大学的科技写作课》一文,专门介绍美国大学科技写作课的情况,并提及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正在筹备开设科技写作课。这篇文章在全国理工科大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学校的老师给中国科技大学中文教研室来信,询问中国科技大学开课的情况,索要科技写作课的相关资料。中国的科技写作教学和研究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首倡下,由此开始了。

  1982年7月10~18日,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上海市科普作协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科普创作讲习班在嘉定开学上课。

  章道义所长到会,作了美国大学科技写作课的情况介绍,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学员,大家一致认为,在理工农医类大学开设《科技写作》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们倡议:全国理工农医类大学都来实践,总结经验,从而逐步建立起科技写作教师队伍,并编写出适合我国需要的科技写作教材。

  为了加强联系,及时交流教学经验,协调各方面工作,代表们一致赞同成立“全国《科技写作》课教学协作组(筹)”(以下简称“教学协作组”),参加会议的15所大学为该组首批成员,并一致推选中国科技大学为筹备小组召集单位。待条件成熟,在适当时候成立相应的正式组积。

  与会的15所大学(以校名笔划为序)及代表姓名是:上海科技大学蒋瑞松、上海科技专科学校陈根荣、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金健民、中国科技大学司有和、北京钢铁学院冯治益、东北工学院李玉兴、西安公路学院陈国梁、西安交通大学李孝才、成都科技大学孙诗涛、同济大学曹美丽、华中工学院王文英、华东纺织学院陶顺良、沈阳机电学院刘思朴、昆明工学院张维和南京农学院田迎春。

  1982年7月18日,与会代表们签署了《中国科技大学等十五所理工农医类高等院校关于开设“科技写作”课的讨论纪要》(嘉定纪要)。

  1982年9月,在“嘉定纪要”关于“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快开课”精神的鼓舞下,我率先在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生正式开设了科技写作课,西安交通大学李孝才为研究生和大学高年级科普爱好者开设了科技写作课,同年11月,上海科技大学蒋瑞松也开设了科技写作讲座。

  “嘉定纪要”发出后,得到普遍欢迎。短短4个月时间,至1982年底,参加“教学协作组”的院校增加到40所。

  科技写作课,在开课院校普遍受到选课同学的欢迎。从此,我国大学开始有了科技写作课。“全国理工农医高等学校科技写作课教学协作组(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教学协作组”的成立,嘉定纪要的诞生,完全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大力倡导和努力践行的结果。这终于使得散在各个院校的科技写作教学和研究的涓涓细滴,到此时开始聚集起来,汇成我国科技写作教学事业的“流”。

  1983年5月20~26日,“教学协作组”主办、中国科技大学承办的“全国首届科技写作教学讨论会”在安徽屯溪召开。来自23个省市的77所理工农医类高等院校和有关单位的代表共计98人与会。

  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章道义所长再一次亲临会场,介绍美国大学科技写作课的情况。给全体与会者极大的鼓舞。

  这次会议非常成功。它是一次总结会、交流会,也是一次动员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与会的代表中有不少后来都在本校开设了科技写作课。

  为了加快科技写作课开课,培训科技写作教师成了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进一步给予有力的推动。

  1983年7月22日至8月11日,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科技写作教师进修班”。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北大学、新疆八一农学院等116所大学的164名老师参加了学习。由于学习的人数较多,分成两个教学部进行教学。科技写作“教学协作组”参与了进修班教学二部的管理工作。

  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章道义所长在开班第一课主讲了《开设科技写作课的意义及设想》。进修班开设了四大类课程:科技论文写作、科技新闻写作、科普创作、科技应用文写作。我和上海科技大学蒋瑞松教授在教师进修班上介绍了各自开设科技写作课的教学情况,西安交通大学李孝才教授在进修班上介绍了“科技写作的基本功训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英文版)》都相继报道了该班开班的消息。

  1984年6月1~23日,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开办了全国首届科技写作教师短训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空军工程学院等53所院校的59名老师参加学习。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所长章道义给短训班发来贺信。

  1987年11月3~6日,中国写作学会科技写作研究会(简称:全国科技写作研究会)在中国科技大学召开成立大会。中国科大、上海科大、上海交大、北京钢院、南开大学出版社、《应用写作》杂志等85个单位95名代表与会。《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写作》杂志、《应用写作》杂志、《科技新闻报》、《安徽科技信息报》等报刊报道了研究会成立的消息。

  截至1987年9月1日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已有163所院校、出版社、报刊社和研究所的教师、编辑、记者和科研人员共232人参加科技写作研究和科技写作教学活动,在理工农医类院校巳开出了必修课51门,选修课107门,讲座课40门,累计课时约2万多学时,听课学生近6万人。全国先后开办各种科技写作培训班、函授班10多期,培训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近万人。

  由国内人员编写的科技写作论著或讲义达55种,其中正式出版的有14种之多,此外,还引进了美、英、日等国的科技写作论著共9种。

  科技写作队伍越来越壮大,在参加科技写作活动的232名同志中,教授、副教授占20.7%,讲师、工程师占51.1%,助教占28.2%。

  科技写作学科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不是靠行政命令、上级指派任务来实现的。它是从最基层的迫切需求中产生的,由一大批忘我的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开拓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努力奋斗实现的。因此,学科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全国科技写作研究会的成立,在组织建设上标志着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令我欣慰的,更是因为科技写作学科的兴起和发展,直接导致我于1986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科技编辑专业”(即今天的科技传播系)[3],在当年,就先后招收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回首往事,这不是我个人力所能及的,实乃是我有缘与中国科普作协相交相识,是中国科普作协为我指引了方向,为我助力的结果。

  作者简介:

  司有和,男,1945年6月出生,安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69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留校工作。1998年8月调重庆大学任教。2010年6月退休。2011年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系兼职教授。曾任中国科普作协理事、安徽省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全国科技写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系

  [1]司有和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8%E6%9C%89%E5%92%8C/7387637?fr=aladdin

  [2]章道义先生当时是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副所长,后升任为所长。

  [3]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编辑实用百科全书.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566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