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科普教育和科普创作

杨多文

  一、作品和作者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在我国境内发表的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简称“九种作品形式”):

  1.文字作品;

  2.口述作品;

  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4.美术、建筑作品;

  5.摄影作品;

  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8.计算机软件;

  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相应的作者及其作品分别有(举例):

  1.学者:论文,著作,项目开题、结题报告;作家:诗歌,散文,小说,故事;教师:教研论文、教案,讲座报告;医生:医学论文,病例;科研人员、工程师:科研论文,实验记录,工程报告,产品说明书;编辑、记者:论文,编辑作品,选题策划方案,采访报道文稿等;

  2.学者、作家、科学家、工程师:学术报告、科普报告;教师、医生:演讲、上课;文艺工作者:演出等;

  3.词作家、曲作家、剧作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4.画家、建筑师、工匠:美术、建筑作品;

  5.摄影师:摄影作品;

  6.影视工作者: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7.工程技术人员: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8.软件工程师:计算机软件;

  9.其他作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大体上可以归类为诸如:学者、科学家、作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等)、艺术家(词作家、曲作家、剧作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画家、摄影师、影视编导、播音主持等)、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师、建筑师、监理师、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质检师、广告策划师等)以及教师、编辑、记者、医生等九大类20多小类作者。

  二、科普和科普作品

  科普,顾名思义是指科学普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科学”词条释义:

  【名】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形】合乎科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二条规定了“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据此,凡是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的手法创作的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作品,或者公众乐于参与的活动文案、样式,或者其中蕴藏着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作品,都可以视作科普作品。例如:

  1.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各类知识读物、百科全书、技术手册等以及各类讲座、课例、病例等以呈现知识为主的作品。

  2.类似《福尔摩斯探案集》这种其中含有倡导数学建模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法、等效法、类比法、推理法、归纳演绎法、文献考据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质性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科学方法的作品。

  3.像《科学家传记:达尔文》这种传播数学科学中的极限思想、自然科学中的互补思想、生命科学中的进化思想、社会科学中的和谐思想、思维科学中的系统思想、哲学科学中的转化思想等科学思想的作品。

  4.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弘扬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对科学遗产的敬畏精神等科学精神的作品。

  当然,这里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科普作品的四大类型,严格说来只是传统的书面科普作品。除此之外,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九种作品形式都可能视作科普作品,如此合理地拓展科普作品外延,旨在为扩充科普作家队伍寻求令人信服的理由,指导协会的组织工作和科普创作工作。

  三、科普作家和科普教育

  科普作家顾名思义,就是科普作者中的优秀分子,通常来自于:学者、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作家、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科普作家为主体,并由科普翻译家、评论家、编辑家、美术家、科技记者,热心科普创作的科技专家、企业家、科技管理干部及有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盈利性的学术性群众团体。”这是现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章程》的表述。我以为有进一步修订的必要,应该加强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力量。这一点上,《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章程》已经有所体现:“本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安徽省境内科普作家为主体,并由科普翻译家、评论家、美术家、艺术家、编辑、记者、教师,热心科普创作的科技专家、企业家、管理人员及有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事实上,优秀教师是天然的科普作家,是科普教育的主力军。长期科普工作实践,常有无奈之感:科普宣传徒劳无功,科普图书叫好不叫座。我深深认识到:没有教育界的参与,科普工作宛若“隔靴挠痒”;只有设法在机制上调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普供需两张皮的矛盾。开展科普活动是《科普法》赋予教师乃至教育界的法定义务,教育实践中学校迫切需要优质科普进校园,因此,我们科普界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科普作家队伍中教师的权重,加大科普作家队伍与教育界的联系。基于这一朴素的认识,在众多科普界前辈和精英的支持下,我们于今年9月份成立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

  专委会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一个分支机构,挂靠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专委会现有委员62名,有科学家、教育学者、心理学者、传播学者、专业作家、编辑、记者、企业家、教师等,分别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安徽、广西、四川、河北、内蒙、新疆、云南、吉林、辽宁、山东、陕西、福建等16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供职于科研院所、出版社、杂志社、大学、中学、科技企业、文化公司等。

  科普教育是指运用科普的手段达到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目的,作为学校科学教育有益的补充(王绶琯语)。据此,专委会成立伊始就做出计划,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章程》第六条规定的十大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工作重点有八项:

  1.结合科学课程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组织主题科普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科学素养(比如创新力、想象力、好奇心、批判精神)。

  2.借助网络平台,举办中小学科学教师及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各级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辅导员、讲解员培训班;举办各种专家人群(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等)科普写作培训班。

  3.策划、创作(含翻译引进)有影响力的精品科普作品(含课程资源开发、名家名作、微课、微视频等)。

  4.创办科普教育公共微信号,及时传播科学知识,同时组织科普作家和科学家进学校、进社区举办科普讲座,推动中西部地区科普教育均衡发展。

  5.探索青少年STEAM教育方式,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校开展“校园科普”活动,开发校园科普项目。

  6.组织大中小学生科普作文大赛、科普夏(冬)令营活动、科普研学旅行等。

  7.配合协会两年一度的“中国科普作家优秀科普作品奖”的评选,开展优秀科普教育作品评选活动。

  8.与国际科普教育领域开展交流,开展大中小学校园科普项目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提高中国科普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四、科普教育项目浏览

  (一)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活动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联合主办,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紫光教育机构联合承办。设置科普、科幻两个类别。初赛和复赛均为网络赛,总决赛为现场赛将以夏令营形式进行。已经举办过两届。

  (二)科普中国-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科学松鼠会、科普中国网承办,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协办。得到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科普中国-科普文创”项目资助。

  (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每2年举办一次,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第十五届比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上海大学承办,有超过120名专家评委(含两院院士)、10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200余名工作人员、4000余名各类学生志愿者参与大赛终审决赛。

  (四)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校园科普活动”

  “校园科普活动”是一个实验,由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实施。这是一种科普教育、一种有别于课程教育的特设素质教育,教学生“学科普、做科普、体验集体创作精神”,用的方法是“科普实践”、有别于一般教学方法。该项目于2006年开始在各试点单位进行实验,在积累选题的同时探索适合各个学校的“校园科普活动”辅导步骤及评价方案,旨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营造校园内的科普氛围。

  (五)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

  由江苏省科协、省文明办、省科技厅主办,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暨《科学大众》杂志社承办。已经举办过29届。“金钥匙”系列科技活动包括:百名科普传播专家进百校暨快乐科学号进校园活动;校园之间智力竞技活动;中小学科技活动教练员培训;金钥匙儿童科学创想画大赛(小学低年级);金钥匙仿生机器人创意大赛;江苏省凤凰EQ教育机器人大赛;初中CESL活动;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动;青少年创新写作大赛。

  (六)“永不落幕的科普周”公益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中心精准成材实验室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联合,共建科普教育开放实验室,于2017年9月下旬推出“永不落幕的科普周”公益活动,这一活动计划一年开展24次科普教育活动,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旨在为青少年揭开神秘的科学实验室的面纱,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的科研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埋下希望的种子。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科普活动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科协、科普作协、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类机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科普教育成效不凡。这些活动的基本受众是以大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其形式和效果归纳起来不外三点:其一,科普宣传;其二,科普技能选拔与展示;其三,科普写作能力的培训与展示。细细分析,略感美中不足:那就是似乎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校缺席或者仅仅被动参与,使得这些活动效率大打折扣。

  五、科普教育怎么做

  (一)完善组织建设,争取科普教育组织全覆盖

  专委会成立之后,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立即响应,成立了科普教育专委会,并协助启动了“永不落幕的科普周”,可见这项事业是很有生命力的。专委会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专委会成员的区域范围和专业领域,逐步扩充至全国乃至全球华人,涉及全学科、多媒介。为此,利用协会的平台指导各地科普作家协会或者响应机构组建成立科普教育组织机构,在未来三年实现科普教育组织全国主要省市区全覆盖,会员遍及全国主要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二)策划科普创作项目,建设科普教育资源库

  1.结合科学课程改革,策划编创科学课程资源;组织编撰我国STEM教育教材和装备标准。建设专委会网络工作平台,组织有利于有关方面人士专业成长、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线上活动。以科学课程体系为核心,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

  2.引进出版发达国家优秀的科学教育资源(含影视、游戏),组织翻译出版世界级经典科普作品(例如阿西莫夫科普作品译注),不断丰富科普教育内容资源,在条件成熟后建立中国科普教育资源库。

  (三)整合科普教育资源,策划立体化科普活动

  1.整合现有资源,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将科普讲座、科普大赛、科普游学等活动综合起来立体设计,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普操作技能、科普写作能力。

  2.开展全国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STEM师资培训和相应的技能大赛,评选全国优秀科学教师和优秀科普教育机构。

  3.与发达国家有关机构联合,策划举办国际科普教育资源博览会,使之逐渐成为科普教育重要品牌。

  六、结束语

  长期以来,从科普主体上来说,我国科普工作呈现“隔靴挠痒”的局面,科普工作是科协系统的主要工作,科普创作和科普活动也是科协系统及其外围组织机构的事情,受众主题各类学生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往往只是被动参与,教育系统、工青妇系统、社科联、文联等社会组织科普主体意识淡薄,从组织上、主观上弱化了科普的执行力;从科普主题上来说,我国科普工作呈现“隔山唱歌”的局面,科普内容通常被窄化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普及,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的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而蕴含于这些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普及更是不得要领。我2000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科普论坛时就发现并提出这一问题,然而近20年来这一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从每次科普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情况就可见一斑:科协系统热火朝天,教育系统隔岸观火,其他系统不温不火。这一怪圈之所以长期存在,不能不说是体制、机制使然。仅从科普作家协会层面来看,就存在不少有待改善的体制、机制问题,例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章程》里没有把本应是科普创作和科普教育主力军的教师、医师、艺术家等作为会员主体,这一点在《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章程》中有所改善。人的成长是综合素质的成长,科学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在构建科普创作队伍是,一方面要重视网络数理化天地生背景的人才,重视吸收科学家、工程师加盟科普作家队伍;另一方面更要加大文史哲体艺卫背景的人才,重视吸收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加盟科普作家协会,以利于建构合理的创作队伍。我发起建立专委会,就是希望在科普作家协会层面,在体制、机制上打通科普与教育的壁垒,团结各个学科的教师、专家、学者、教授,大家携手前行,推进我国科普创作和科普教育健康、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

  【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章程.

  【4】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章程.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31

  【6】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分支机构登记表.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