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张伟伟

  摘要:科学实验室是重要的大学科普资源之一,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基于“大学科普教育资源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明晰科普资源和大学社会职能的概念;结合优秀的科学实验室科普案例分析展现当代大学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的利用现状;并总结目前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以期对大学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普资源;大学职能;科学传播

  近年来,随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人希望走进高校科学实验室,一睹科学之奥妙、科研之风采。高校也以积极态度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设立实验室开放日、参观日,利用科学实验室丰富的软、硬件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科学传播活动,为公众奉上一场科学盛宴。在“大学科普教育资源研究”课题成果《大学科普》一书中,笔者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C9高校为对象,整合其科学实验室的科普资源,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主要自然科学实验室。本文则从大学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策略出发,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室在科学传播的重要作用,作为大学科普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相关概念明晰

  1.科普资源

  科普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普资源是指科普社会实践和科普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一切有用物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知识、信息和组织制度等;狭义的科普资源是指科普活动、科学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和组合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载体、产品、活动、信息等,包括科普项目或活动中所涉及的媒介和科普内容【1】。本文所提到的科普资源是科学实验室应用于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包括实验室所具备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承担具体科普任务的人力资源,往往是本实验室的师生和其他科普志愿者;用于运营和维护实验室科普材料的财力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普及作用所做出的多种形式的科普产品,如:科普图书、科普玩具、科普APP、科普周边等,是相对综合的科普资源内涵。

  2.大学职能

  科学实验室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但其本身也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项基本职能。因而,大学科普实验室作为科普资源的使用就要从大学本身的职能说起。19世纪初,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创建柏林洪堡大学,促进了大学的转型与发展。因此,柏林洪堡大学也成为了现代大学的开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两大基本使命。进入20世纪,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第三职能”的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到20世纪下半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大学三大基本职能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共识【2】。而除了为所在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助力外,拥有丰富科普资源的大学还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面向社会和公众的科学传播者角色。在当代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大学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科学普及,在科学传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现状

  早在2006年,为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制度,国家科技部就下发了《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如今,我国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的利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1.以科技活动周为代表的大型科普活动

  科技活动周(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ek),是我国政府于2001年批准设立的大规模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根据国务院批复,每年5月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由科技部会同中宣部、中国科协等1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同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期间,高校不仅将科学实验室的大门向公众敞开,还会在科学实验室里举办各种科技展览、互动问答、演示、讲座等多种活动,让前来参观的师生家长深切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以今年的“科技活动周”为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东区、西区、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上海研究院四个区域共设置22个科普点,包括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在内等多个科学实验室都积极参与到科技活动周来。生动的图片展、模型展、实物展、交互体验、科普讲座、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收获了参与者的好评。

  2. 科学实验室开放日等定期参观活动

  除了全国性的大型科普活动,不少大学也分别设立专门的“校园开放日”、“科学实验室开放日”等定期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此时,高校往往将校内多个实验室科普资源有机整合,设立相应的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与所在地区多家中小学的对口合作,充分高效地利用各实验室科普资源。以北京大学科普基地为例【3】,北大将3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纳入科普工作体系,整合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总价值超过4亿元,实验室类型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涵盖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技等多个领域。进入科普体系的实验室根据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开放时间每年不少于100天,接待参观群众近万人次。

  3. “科普资源进校园”等其他利用形式

  利用大学科学实验室的科普资源,组织开展常规的科普活动是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的常见方式。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的有效利用,高校实验室也在探索更多形式的科学传播,如:调动人力资源,组织实验室师生在课余时间到科普场馆、社区等为居民提供科普志愿服务等。以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为例【4】,实验室积极参与北京市开放实践课程,开展科普人员下中学模式,按照活动要求“把中学生的科普活动课堂化”。此外,实验室还不断开发科普课程,将科学仪器模块化、便携化,“打包带到中学中去”,这种“送课到校”的新模式受到了参与师生的广泛好评。

  三、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尽管科学实验室开展科学普及活动看上去是再合适不过,但实际情况要更为复杂。一方面,大学科学实验室本身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各个科学实验室的科学教育资源占有也不尽相同。这无疑为实验室科普资源的利用增添了难度。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科学实验室科学传播意识有待提高

  科学实验室的首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越是优秀的科学实验室往往承担着更多的科研压力和教学期望。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是否会影响正常的科研和教学秩序,无疑成为了高校师生担心的首要问题。因而,科学实验室的科学传播意识就相对薄弱,在开展科普活动时也存在“基于任务的被动式传播特征”【5】,即:为了完成各级部门的指示和要求,在缺少充分科普材料规划和准备的情况下就向公众敞开大门。其科学传播的实际效果便可想而知。

  2. 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制度有待完善

  其次,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的制度化建设也需加强。由于缺少成熟有效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大学科学实验科普资源的管理成本往往较高,管理效率也不尽人意。这也为科学实验室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设置了障碍。事实上,科学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也必然会带来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的消耗,由此而产生的花销依靠实验室本身的经费来显然难以支撑。缺少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成为了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困境。

  3.实验室科普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大学科学实验室中普遍存在科普人员紧张的问题,而不少实验室本身也只配备一两名专职教师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实验室科普工作队伍。在开展科普活动时,往往通过在本校招募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方式。科学家等教学研究人员的实际参与就少之又少。显然,科普工作的主体离不开教研人员、科研团队的鼎力支持。专业的科普工作队伍往往能够实现更为有效的科学传播效果。

  4.科学实验室开展科普工作缺少宣传

  科学实验室拥有无可比拟的科普环境氛围,但是科普工作的开展与“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大有不同。科学实验室设立了专门的开放参观日,也愿意与所在地的中小学学校建立对口关系,但为了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强的科学传播影响力,科学实验室在开展科普工作时还需要注意活动的宣传力度,为公众获取科普活动开展的具体信息提供方便。

  四、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改进策略

  充分利用大学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能够为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认识科学、体验科学进而探索科学的场所和机会,从而激发科学兴趣,增加对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了解,实现科学传播的社会价值。下面是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的改进策略。

  1.加强科学实验室科学普及责任意识

  大学科学实验室面向公众提供科学普及服务,开展科学传播活动是履行大学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让科学教育惠及更多人,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有利于增强公众的科学意识,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营造知识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工作对于我国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强科学实验室科学普及责任意识,从基于任务的被动式传播积极转型到基于责任的主动式传播形态转变,是改进科学实验室科普资源利用的第一步。

  2.建立完备科学实验室科普工作制度

  好的理念需要好的制度予以实施规范和支持。大学科学实验室应制定明确的科普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开展科普工作的责任分工和条件保障。要将向社会开放作为一项工作制度,纳入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6】。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应整合优势资源,为科学实验室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相应保障。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实验室科普工作的开展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对于影响甚至扰乱正常科研教学秩序的行为要根据相应的法规条例坚决追究当事人责任。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及实验室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履行监督责任。

  3.加强科学实验室科学传播队伍建设

  科学实验室科学传播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设立专门的科普工作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范围管理,通过完善业绩考核办法,将科研人员和教师参与科普工作的工作量与从事教学科研的工作量相挂钩,同样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6】。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鼓励科研人员、在校师生参与到实验室科普工作中来。同时,科学普及同样需要掌握技巧,因而要对科普工作者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科普知识讲解、科普作品展示以及与公众进行沟通的能力,保证科学实验室科普活动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确保科学传播效果。

  4.加强开放科学实验室社会宣传力度

  有了好的科普项目,还需要加强与教育部门、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组织单位的协调工作,借助微信、微博、社交类APP等多种新媒体平台开展广泛宣传或联合宣传,向社会开放科学实验室参观日期、特色科普项目、参观体验申请办法及参观流程等信息,加大开放科学实验室社会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加强科普网站建设,丰富实验室网上科普资源内容建设,让公众可以随时登陆学校或实验室官方网站,获取科学实验室的开放日时间、科普活动安排等更多信息,营造良好的科学传播社会氛围。

  五、结束语

  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让公众了解科学技术、展示最新的创新科研成果,尤其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是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持续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科学实验室应充分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把公众“请进来”,让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种子“播撒出去”,作为重要的大学科普资源得到高效充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J].科普研究,2007(5):34-41+63.

  【2】翟杰全,任福君.大学科普的动力、优势、途径和价值——对大学科普相关问题的一个经验分析[J].科技导报,2014,32(32):78-84.

  【3】凌辉,周勇义,张媛,黄凯.北京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241-244+248.

  【4】简阳天.高校实验室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探索与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8):160-161+175.

  【5】刘萱,李心愉.科研团队参与科普的模式与实现路径——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科普的案例研究[J].科普研究,2017,12(6):16-24+39+1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EB/OL].

选自中国科普教育论文集(2018年)·平台篇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