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书评
 

板凳要坐十年冷

  2021年10月,终于等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寄来的184万字的《陶行知年谱长编(四卷本)》(周洪宇、刘大伟撰著),一项耗费十余年的重要工作终于了结。
  十年磨一剑,回想起这十余年的工作感慨万千,在学术界普遍追求量化指标、快节奏产出的时代,周老师与我花费这么久的时间,做一件没有任何项目基金支持,纯靠情感和意志支撑的工作,最终我们做到了,做成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我们虽不能及,但心向往之,并以此为标杆做好寂寞的学问。

作者:

顾明远:爱的世界──读《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亚米契斯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小说,作品原名《考莱》(Cuore),出版于1886年。中译文有几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09年包天笑先生从日文转译过来的,取名《馨儿就学记》。1924年,夏丏尊先生对照了日文、英文两种译本翻译成中文时,把书名改为《爱的教育》。

作者:顾明远

王林:少儿军事文学的教育价值

少儿军事文学,或曰军事题材的儿童文学,曾经在儿童文学史上有过高峰。例如,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管桦的《小英雄雨来》、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刘真的《长长的流水》,这些红色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王林

丁临一:洒满阳光的下午

一月的北京,寒风凛冽。我打开海军作家陆颖墨的新作《蓝海金钢》,南海的强劲波涛迎面而来。一幅关乎西沙、南沙的长卷徐徐展开,给予我极大的阅读期待。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解放军文艺》任职时,责编过陆颖墨的作品,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创作。数十年来,陆颖墨深情凝望着祖国广袤的海洋国土,关注着守卫在祖国海疆一线海军战友的战斗训练生活,创作出了众多的海军题材小说。

作者:丁临一

崔昕平:《蓝海金钢》:写给儿童的军旅传奇

《蓝海金钢》是海军作家陆颖墨写的第一部儿童小说。书名所提“金钢”,是一只军犬,所呈现的,是以钟金泽为主的几位海军战士与军犬驻防祖国南海岛礁的动人故事。作品比较倾向于儿童喜爱的动物小说类型,但显然又大不同于其他动物小说,而是呈现出开阔的家国背景。特殊的使命,使军犬金钢与人类的互动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故事情节与精神内核。

作者:崔昕平

徐德霞:深蓝国土的坚贞信念

读完陆颖墨的儿童小说《蓝海金钢》,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位作家以及这部作品很好地诠释了这句古语。从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积累厚实,对海军生活十分熟悉,对海军战士的所思所想有深切体察,同时了解南海独特的自然环境。作品的主人公除了军人,还有一条军犬,自然作者也很懂军犬,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有生活,不胡编乱造,这是作品成功的基础。

作者:徐德霞

朱永新:读《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 洞察我国基础教育成败得失

记得2015年年初,我邀请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先生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新教育实验“缔造完美教室”叙事研讨会活动。我没有把他当作官员,而是作为一位既非常熟悉我国基础教育国情,又十分了解国外教育发展概况的专家来邀请的。在参加活动以后,定华即席做出了十分精彩的点评,旁征博引,在评点英语教师的演讲时,他干脆直接用起了英文,他的幽默、思想深刻与博学,给与会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者:朱永新

韩华球: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图景的勾勒与启示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使人们不得不重新看待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看待我们曾经的梦想和追求,甚至重新看待人类自身。20 世纪初以来的西方道德教育鲜明地体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历程,折射出一百多年来西方社会的历史变迁。勾勒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图景,我们不仅能够由于时空上的“身在其外”而有某种“旁观者清”的机缘,而且可以为我国道德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必要的全球性文化参照和世界性视野。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韩华球

顾明远:宝贵的精神食粮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34年的时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而且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与他的成长密切相关。他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热爱教育。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顾明远

朱小蔓:一位“精神巨人”的大型“精神评传”

孙孔懿研究员的新著《苏霍姆林斯基评传》不久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数度捧阅,心潮起伏:不仅一再地为传主精神世界之丰富、生命之精彩而赞叹,也为孙老师埋头学问,耗12年心血向中国读者提供这部厚重的精神产品而喝彩。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朱小蔓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