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书评

朱小蔓:一位“精神巨人”的大型“精神评传”

时间:2020-11-24

  孙孔懿研究员的新著《苏霍姆林斯基评传》不久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数度捧阅,心潮起伏:不仅一再地为传主精神世界之丰富、生命之精彩而赞叹,也为孙老师埋头学问,耗12年心血向中国读者提供这部厚重的精神产品而喝彩。

  作为一位域外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中国的传播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超乎其他任何一位国外教育家和教育学者,可以说是个奇迹。中国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界教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兴趣、热爱,乃至崇拜,远超于乌克兰之外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批翻译者、研究者以及出版者的积极努力有很大关系,也与这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界不断倡导素质教育、鼓励一线教师做科研以及国际上推崇的教师职业专业化之浪潮引入中国基础教育界有关,还与中国和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有不少的相似性有关。当然,最为根本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从中小学一线走出来的、享誉世界的大教育家,学识渊博,人格高洁,人性纯美,他结合自身不凡实践所写出的极为鲜活、通俗而深刻的文字,最能俘获职场中面临种种相似情境的教师们的心。

  孙孔懿研究员以他长期积累的、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知识认知基础与情感信念之笃厚功底,凭借一双资深研究者的眼睛,尤其本就保有的教育家心灵,去窥探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大教育家的精神世界,洞察和揭示其所有教育行为言论背后的个人情感与精神成长历程,其中,祖国的命运、斯拉夫文化底蕴、职场锤炼,尤其是家庭熏陶、个人阅读,包括政治挫折等等,自然地交织、融合在一起;这使得传主形象饱满、立体、亲切可信。评传资料丰富,画面宏阔,但全篇却有鲜明的主线和灵魂,那即是一部对“精神巨人”的大型“精神评传”。作者在材料选取、结构安排和细节处理上无不显现出这一主旨选择,其呈现形态既波澜壮阔又细腻精微,令人无比信赖、崇敬传主至高至尊的职业贡献、 极端高明的教育修养以及鲜明的人格个性。评传对苏霍姆林斯基人性之美善、之纯正描述得至为翔实和传神。比如,作品记述苏氏在自己的工作年代先后碰到过270个难以管教的少年。苏写道:“教育家的真正意义是使那些低能、落后的孩子不感到自己是个不够格的,且帮助他们能享受到高尚人的快乐、求知的快乐、智力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又比如,作者引用最新资料描述他在生命最后几年与“左”的教条主义做斗争的复杂经历。引用受苏联教科院指派参加苏霍姆林斯基葬礼的心理学院士彼得罗夫斯基的文章,彼院士十分同情苏当时受到“左”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围剿而造成的心灵创伤,说他相信苏氏的目的无非是使教育“带有人的面貌”。通过降低代表层次的方式对这位杰出教育家表示轻慢。这样的心理何其阴暗,又何其可悲啊!……这些细节,读起来让人特别动情、无限感慨,也唤起人们去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和实践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超越所处时代,甚至超越意识形态感人至深的特征,以及最为深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相信,凡是真诚的传记作家,一定会在主观和客观上着意于挖掘和评出传主与自己思想灵魂相呼应的那些东西。我强烈地感受到孙孔懿先生本人的教育本质观,也高度认同他对于教育家评价所一贯秉持的价值取向。深信也正是如此,这本传记启蒙、警醒和净化人心灵的精神作用在国内学习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群和著作中才是最难得和罕见的。

  我一直认为中国教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仅靠阅读其作品的片段或以精彩论断激起一时之教育热情,也不能满足于在书中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年轻读者离开历史背景与特殊的具体情境很难从整体上和精神实质上把握苏霍姆林斯基为人为学为师的全貌,尤其是他的思想精髓;更难在异国土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活用他的思想、与时俱进地向伟大的教育家学习。说实在话,这些年来,认真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熟悉他的思想的个人、群体及其环境氛围比起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还是少了许多。今天的新生代教师不一定能够理解他的行为动力、情感世界,特别是精神信仰,更少知晓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对其集体主义教育的辩证思想往往认识不清,甚至对他信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抱有误解,怀有偏见。所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需要对其有更为深入的解剖和挖掘,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究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究竟是如何成长、如何锻造出来的。《评传》出版恰逢其时,她定会助益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在中国新一轮的传播和深入学习研究,对于中国教师通过了解苏而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我们现行的教育存在什么最重要的缺失以及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带来新的冲击、新的思考。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