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书评

宗锦莲:对话与找寻

时间:2020-11-24

  《苏霍姆林斯基评传》起源于孙孔懿先生的另一部专著《论教育家》,在那本书里,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重要坐标,与其他教育家们同构了人类教育史的宏大图景。2006年,《论教育家》出版,孙先生便开始了深描苏霍姆林斯基的躁动。他说,我要是不写,恐怕就没人写了。光阴之间,一晃十年,2017年,《苏霍姆林斯基评传》问世。这十年,孙先生与苏霍姆林斯基完成了一场深度的精神对话,他们穿越时空,向着彼此翩翩而来。怀着无比的虔诚与敬畏,捧起这本书,此间重量,无以言表。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热忱是孙先生的日常,孙先生收集了所有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献,包含了苏氏自己的中文版著作、书信,仅将文本材料录入电脑就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孙先生踏上过乌克兰的土地,寻觅过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足迹;孙先生始终保持着与苏霍姆林斯卡娅院士的联系……我想,这所有艰苦卓绝的努力,无非是为了苏霍姆林斯基一次次或长或短的转身,为了重视发现并回到苏霍姆林斯基那里。

  审视中国当下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不可谓不在场,他被留存于话语间、被措辞于文字中、被呼喊在口号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说上两句,他无处不在。但经历了快餐式的切割、摘拿、整修、稀释与瓜分,充满生气的苏霍姆林斯基却已然消失不见了。

  历史让人谦逊,我们自以为是的所谓创造、革新与转型,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帕夫雷什学校里,便已由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素朴的探索变成了现实。苏霍姆林斯基用一个玻璃花房测量儿童的道德成长,用“两套教学大纲”来解决课程规定性与灵活性的矛盾,用大小课融合打开儿童通向自然与社会的大门,用1 000道孩子最爱问的问题破译儿童成长的密码,用一个个小小的角落编织儿童的梦幻家园,用真实的劳动充盈儿童创造的快乐,用对师生敏感性的培养构筑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用十条激励配套一条戒律……孙先生帮我们把苏霍姆林斯基找了回来,一个完整的、具体的苏霍姆林斯基,一个通体透明、止于至善的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丰富而纯粹的人。

  合上书时,一阵恍惚,仿佛我也拽着孙先生的衣角跌跌撞撞地赶上了这一场对话与找寻。每每抬头仰望孙先生,他眼里满是幸福的笑,如苏霍姆林斯基般。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