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明:见识大手笔
值此新春开年之际,人教春风将陆续刊发一批2022年进入人教社工作的“一年级新生”的文章,展示他们初为人教人的青涩体验、感动瞬间以及成长感悟……
见识大手笔
人教科文中心
杜永明
夏阳照在2022年8月的人教大楼,也照亮了我入职人教的新旅程。
朝行学术行
暮登人教堂
在笔试中,经过与业界知名出版机构前来应试的同仁三个小时的竞逐,我荣幸地进入了第二乃至第三轮面试。辅考官一字排开,主考官直奔主题:你以前从事的是学术为主的出版,却怎么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公里处,突然想起了跨界?
这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人教社数十年高品质的坚守,本身就足以让人钦慕,所以同批面试的,一定是佼佼者才敢“探班”。而我这个“奔五”的人,首先就不占年龄优势。
“正因为时间不多,所以才格外珍惜;正因为发现读者最多的是青少年群体,所以以‘高端学术’+‘中小学教育’而策划、编辑出版的图书,就会高屋建瓴、更有引领价值、更不会同质化,从而给读者持久地带去人教本有的文化新风,也让我的职业晚霞留有余香。”
这里所说的“高端学术”,是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诸如吴敬琏、张异宾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作者资源,以及自己从策划、编辑的畅销学术图书中见识、习得的业务真知。
主考官脸上闪过一丝笑意。
这个笑意,只有大格局、大识见之人才会有,因为这需要不落俗套的识见、海纳百川的气度。
这,是我感受到的人教社第一个大手笔。
从未见过的阵仗
全国各地秋季教辅用书审核现场,一下子就把我这个初来者惊着了:人教大楼五层一个环形会议室内,地上、桌上一摞挨着一摞的教辅出版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些出版物进行审核,就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
以前,我个人一年出版二三十种、自己一个部门出版百十种图书,已经是不小的量了,可从来没有见过今天这样的阵仗啊!
真个是:大有大的阵势!
在知名专家的带领下,在人教社资深编辑行家的引导下,我们全体工作人员除去吃饭,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审读。第二天照旧。
对每一本图书,我们的工作程序和内容是:找出问题,商讨分析,作出判断,提出建议……
以前虽然也在中直系统的出版社长时间工作,面对的是更大“个头”、更需严肃对待的作者及其作品,但那个气势,与而今无法相提并论,因为那时是单一的,现在是集群的!
敢于放手用人,敢于在“大田”里放手用人中培养、锤炼新人,这是我感受到的人教社又一个大手笔。
见识“真家伙”
来人教社不到两个月,我即荣幸地参与到了一个新教材的工作小组中。
以前可是只见过、学过教材,而从未想过教材是怎么编的,更不敢想自己也能参与其中(虽然自己只是一个小配角)。
我自己也多次编过名家的图书,但那是在了解、熟悉作者和原文后的取舍,以及按照出版内容的逻辑分设主题、形成图书体系,最后尚需向作者请教,根据作者的专业意见作出最终裁定,完全不是如今群策群力般“平地起高楼”的样子。
如何编?
编什么?
找谁编?
怎么评判和修偏?
……
为求解这些问题,下面的具体行动或可窥一斑:不厌其烦地研习课标,准确弄清课标原意,切实领会所编教材的教学目的、内容与要求;查资料,找文献,了解相关信息;请专家授课辅导,进行理论和前沿知识的充电;展开调研,研判读者需求,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全国各地该类教育现状,遴选作者队伍;提出课标分解草案,逐项研究论证……
编教材,原来如此大不易!也正因为大不易,才凸显教材的非常规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并赢得战争的主动权直至最后的胜利。我们人教人,是在开学需要课本的现实需求中对工作进行倒计时的,开学的时间是雷打不动的,工作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这几乎完全颠覆了自己二十多年来对编辑出版的认知。但也正是这种超级挑战,才让人教人不断突破自我,保持永不间断的自我突破、“自我革命”,从而实现不断发展。
这种大不易,其实就是一种大手笔。
大疫情
大担当
2022年11月下旬开始的疫情变化,给人教出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年关将近,春季用书丝毫不认“疫情”的阴阳脸。于是,多少编辑、出版人员顶着高热恶寒、头疼头晕、咽喉不适、浑身酸痛等的煎熬,仍然在按进度保质保量地推进着工作,不由得让我想起《长津湖》志愿军战士疾行穿插、卧雪前线的镜头……
周一晚上去单位取到本专业的一部稿件,我周二就变成了“老阳人”。恶寒持续了两天,让我似乎真实地体验了《长津湖》的卧冰之寒;浑身酸痛,即使想睡下都找不到合适的卧床处;喉咙疼、咳嗽剧,感觉嗓子快要被洞穿了……
但周五必须保质保量地交稿,这是不容有半个字变更的“战斗任务”!
从未在如此难受的情况下紧急开展工作,但想到学生春季用书,我开始有了战斗前线的人们那种“使命大如天”的感觉。
看稿时,眼眶欲裂;
改稿词就在心中,却怎么也到不了手头、笔端;
天旋地转,不时飘来一片“黑镜头”;
……
我只能在状态稍微好点的情况下断断续续工作,可是速度太慢。好在第二天症状趋轻,于是我赶紧投入战斗,在周四凌晨时终于完成第一遍审读。由于状态不佳,我休整片刻,又开始第二轮审读。周五下午接近五点时,终于完成了两次审读、一次核查、一次专项检查。当把拍照后的修改文件打包压缩发出去后,整个人与书桌“拥抱”在了一起……
我是这样,其他参与这一任务的同事莫不如此,不少人甚至提前完成了任务,可知他们比我多付出怎样的心力和战力啊!
大疫面前,让我见识了人教人那罕见的“大担当”!
这,是我感受到的人教社第四个大手笔。
没有这种大手笔,就锻造不出“好钢”来。故此才有: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