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风采

李婧:铸魂育人之路 与中华经典同行

时间:2023-01-30

“我们这十年”

主题系列随笔征集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以来人教社各项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历史经验,激励全体人教社在新征程上继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人教社党委在全社范围内组织“我们这十年”主题系列随笔文章征集活动,获得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响应。应征文章普遍以亲历者、见证者的视角,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讲述“我们这十年”的不凡经历、感人故事。我们将陆续择优予以刊登。

铸魂育人之路

与中华经典同行

电音社

李婧

  看到“我们这十年”的主题,再看看手边正在修改的“中华经典资源库”七期项目宣传片脚本,恍然发觉,从十八大到二十大,新时代的十年,也是我们倾尽心力建造的这座文化宝库,从初创奠基到巍然耸立的十年。

聚沙成塔,以文化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022年,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是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十年时间里,我们积土成山、聚沙成塔,刻金镂石、精益求精。截至2022年底,“资源库”已完成550多集、近15000分钟视频资源的建设。在这座瑰伟的宝库中,我们呈现了《望庐山瀑布》《春望》等百篇义教课标推荐的古诗文名作,《论语》《孟子》《诗经》《史记》等41部典籍,还以代表作家作品为纲,展现我国两汉至清末两千年文学风貌。即将出版的第七期项目,还通过“毛泽东诗文”“鲁迅作品”等专题及《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红岩》等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学经典,深入阐述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

媒体融合,焕活“经典”

  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资源库”项目而言,怎样才能既深挖经典的文化内蕴,又使其焕发新的光彩呢?

  拒绝将经典娱乐化、快餐化,为大众提供严谨雅正的文化精品,是我们十年来未曾动摇的初心。因此,要想兼顾经典性与普及性,不仅要在内容阐释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更要从资源形式、载体形式上寻找突破口。

  十年来,我们守正创新、勇毅笃行。坚持用字正腔圆、饱含深情、抑扬顿挫的吟咏诵读,用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平易生动的解读评析,用刚劲清健、丰神俊秀、酣畅浑厚的书法创作,诠释经典的情与理、善与美、道与术。

  十年来,我们不断探索融媒体出版传播新路径。从传统音像出版、广播电视台播出,到U盘版和配套图书出版;从将资源在教育部、人教社等官方网站上线,到开通运营微信公众号和多个短视频平台官方账号,再到建设碎片化资源应用平台……我们用融合了书、盘、抖、微、网、头等形态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号召,不仅实现了纸电联动、纸数融合和多媒介、多终端创新推广,还从“我给的资源你来看”的单向输出,转变为“你要的资源我提供”的双向互动。

  其实,最初做新媒体推广时,我们都有些忐忑。就像父母第一次送孩子登上一个大舞台之前,难免期待又紧张。但是,看着我们精心打造的宝库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读者、用户、粉丝,看着不断增长的阅读量、播放量、转评赞量,我们越来越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回应新时代大众的文化需求,借助新技术、新媒体的力量,我们正朝着“让大众更加亲近经典、喜爱经典,让经典照进现实、启迪当下”的目标加速迈进。

谈笑有鸿儒

  当然,“焕活经典”的完成,除了内容形式、技术手段的突破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人”。回想“资源库”初创阶段,组建专家队伍时,我们得拿着盖了章的聘书才能让首次接触的专家确信没有遇到诈骗。一期项目建成之后,我们和许多专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十年来,我们见证了他们中的几位从青丝到白发,他们也见证了“资源库”从摸索前行到卓然而立。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有良好的质量口碑和传播效果,有合作过的专家热情引荐,有实打实做出来的往期成果背书,后面的几期项目邀请新的专家,也就不再那么困难。想来,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让我们与这些可敬可爱的学界泰斗、艺术大家相识相聚,让我们同他们一起,用十年时间,建一座没有一砖一石、一金一银,却如此高大坚固而璀璨动人的宝库。

  同样可喜的,还有我们自身的成长与蜕变。十年来,我们用光影诠释经典,也被经典所感染、启发、塑造。我们用镜头记录这个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也在不断探索中长本领、增见识、修心性,在统筹策划、拍摄制作、编辑加工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编辑还成了文化小品作者、短视频制作小能手、传统文化内容博主。

  这样的编辑队伍,在部门近年来的主题出版工作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清澈澄净的初心和九死不悔的笃行。未来十年,“中华经典资源库”的建设将迎来收尾,但更大的文化教育精品“资源库”仍等待着我们去创建、去打造,为传承中华文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求索不止!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