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论坛与研修>>研修

第四期传统文化教育高级研修班学员心得二

诗和远方

山东省鱼台县实验中学 郭红菊    2019-08-28

  即使是炎炎夏日,即使是山高路远,也阻挡不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阻挡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阻挡不了我们对诗和远方的追求。

  一、我带儿子自费参加第四期传统文化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

  2019年7月16日,我和15岁的儿子来到了广东佛山,参加为期三天的第四期传统文化教育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带儿子参加会议的原因有:

  1.儿子暑假,正好有时间。

  2.这是我和儿子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好机会。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我们这些中年人总会有老去的那一天,历史的舞台迟早是年轻人的。让年轻人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之美,相信这对他们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只有先了解才有可能热爱,继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激动人心的开幕式

  7月17日学习第一天,我们怀着期盼、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会场。会场安排在佛山市南海区黄岐中心小学,这所小学在吴校长的领导下,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很浓厚。开幕式上孩子们表演的节目很精彩,第一个节目是几十个身穿鲜艳黄色少数民族服装的孩子齐唱《洒满人间的爱》,他们头上戴着银饰的帽子在灯光下闪闪发光。他们优美而嘹亮的歌声,与大方、活泼、专注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快板表演《大中华》,诗歌朗诵《梅花魂,故乡情》,还有中华武术表演都很受欢迎。台上孩子们穿着鲜艳的传统服饰,尽情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在嘹亮的歌声里,在朗朗的诵读声里,在干脆利落的快板中,在优美的舞蹈中,在虎虎生风的棍棒中,我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莫砺峰教授的讲课让我豁然开朗

  开幕式结束后第一个讲课的是七十岁的莫砺峰教授,莫教授讲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宋词》。莫教授讲课不用任何课件,他是在用心讲课,在用自己苦难的人生经历讲课,在用自己对古代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讲课。莫教授的讲课是那样的沉稳,那样的真诚,那样的淡然。莫教授善于用生动的故事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强大作用,如《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的故事和外国的银行家和年轻律师打赌的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教授说:“读书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可以充实人的生命。虽然读书这么好,但是现代中国人读书的数量太少啦。”莫教授讲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三大块:一是器物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观念文化。莫教授说:“只有人品好写出来的诗文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流传下来。如果人品不好,诗文写得再好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不能流传后世。总结成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好人品——好文品——好诗品。”莫教授讲自己是知青的时候,茅草屋屋顶被风全部刮走,夜里躺在没有屋顶的茅草房里,望着满天星斗吟诵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感受杜甫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后莫教授更加深刻地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痛苦和无奈。

  莫教授是花了大力气研究苏轼的,说苏轼是个好人,可一生命运多舛,多次被贬却依然积极乐观。莫教授很有感情地当场背诵了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教授那铿锵有力的朗诵充满了对苏轼的敬佩之情,朗诵结束后立刻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莫教授在海南讲课时不到著名的景点三亚,却非到苏轼被贬的儋州去,足以证明莫教授对苏轼的崇拜。莫教授毫不掩饰地说自己是苏轼的异代粉丝,恨不能穿越到宋代为苏轼种水稻养活一家人。莫教授是苏轼的粉丝,哈哈,我成了莫教授的粉丝。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快乐的天才”。莫教授说:“所有的经历和磨难只为成就你,不要抱怨,要像苏轼那样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我想,苏轼的乐观不正是现代人缺乏的吗?如果现代人都能像苏轼那样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一个个挫折和磨难,就不会有人得抑郁症,不会有人轻生,整个社会该是多么和谐啊!

  从杜甫、苏轼、王阳明、莫教授等人的成长经历来看,人生苦难的经历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先贤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听了莫教授的讲课,我对孟子的这段话有了全新的理解。

  四、从老师们的讲课中汲取营养

  李云龙老师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启发我们,要想写好诗词就要多读前人的作品,要有个好老师,再加上自己的用心感受。祝安顺老师主讲《传统文化与当下教育突围》,讲课时提到了《大学》的三纲八目,说三纲是框架,八目就相当于八层楼。修身是上楼的电梯。这个比喻贴切而形象,让人很容易就能理解到修身的重要意义。祝老师说:“中小学语文老师是要读四书五经的,传统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君子人格的养成教育。”

  7月18日,三个会场同时讲课,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我和儿子选择了第一会场。王玲湘老师讲课风趣幽默,肢体语言丰富,她的讲课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讲古诗词课的方法是:读—解—链,化难为易,让我们很清晰地知道了古代诗词的学法、教法。

  接下来的三节示范课更是接地气:曹亚男老师执教的《忆江南》,让我们知道了读古诗要做到“平长仄短韵绵长”。曹老师善于鼓励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如“一看就知道你是一个谦谦小君子……”这些积极暗示的语言作用是神奇的,是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就是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和鼓励,这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曹老师还有扎实的吟诵功底,她的吟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白皛老师执教的《好玩的古诗》,我第一次认识到诗的种类可真不少。如方程诗、双声诗、回文诗、一字诗、藏头诗、药名诗、同心诗、同头诗、离合诗、嵌字诗、剥皮诗等确实很好玩。白老师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把中华优秀诗词传承开来。蔡晓明老师执教的《读古诗话离别》,以李叔同的《送别》歌曲开头也以《送别》歌曲结尾,渲染了一种感伤的送别气氛。蔡老师设计的离别诗阅读卡很有实用价值,阅读卡共有五部分:诗词题目,谁送谁,在哪里送,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表达什么感情。

  这三节课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讲授古诗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会最后一天的压轴戏是:南开大学的张静教授和深圳教科院赵志祥老师的讲座。张教授的讲课题目是《诗心永相传——中华诗教的当下承传》。张教授说:“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 张静教授讲温柔敦厚的诗教,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教做人。听张教授的讲课我第一次认识了南开大学品德高尚的叶嘉莹先生,她回国执教四十年,捐款很多却不愿意接受媒体的报道。叶嘉莹先生的渊博的学识和低调的为人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叶嘉莹先生就是我理想中的人,就是我想成为的人。

  赵志祥老师的讲座题目是《古典诗词教学例谈》。赵老师童心十足,如同一个老顽童,他讲课风趣幽默,嬉笑怒骂皆有道理。赵老师说:“古诗词教学的主旋律是诵读,诵读,再诵读。诵读是棵常青藤,其他都是藤上的瓜!藤儿长得壮,瓜儿结得大。” 赵老师建议要敬畏古诗词,尽量不要过多解释。教古诗词者要爱读、多读、会读,读出古诗词的味道,读懂古诗词然后再教!从赵老师的讲课中我看到自己在古诗词方面的欠缺太多,也找到了一条学习、教授古诗词的好途径。

  五、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

  (一)我在社会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非常赞同祝老师的中小学语文老师要读四书五经的说法,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在2015年1月创办鱼台县“孝行天下”公益读书班,带领孩子利用节假日、休息日读经典一直到现在。这几年我们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弟子规》《道德经》《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坚持诵读的学生和家长们知识量增加了,品德礼仪修养也提高了。2019年1月,我们的公益读书班被鱼台县精神文明办公室、鱼台县妇联评为“鱼台县文明家庭”。鱼台电视台记者专门采访、报道过我们的公益读书班。通过多年无偿带领大家读经典,我自己更是收获很多,不仅四书都读过了,还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随着读书量的增加,我的心胸变得开阔了,格局比从前大多了,怨、恨、恼、怒、烦比从前少多了,家庭和谐幸福了,儿子也变得开朗、大方了。很多同事、朋友、邻居都说我变了,说我变得儒雅了,有气质了。我的读书班从来不收费,因为我懂得“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越来越感到付出就是快乐,奉献就是幸福。 

  (二)我在学校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鱼台县实验中学,我和其他老师积极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近几年来举办了很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成功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已经深入人心,蔚然成风。我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听完教授们的讲课发现自己差得很远,以后还要多学习,多感悟,多提升,争取做得更好。

  结束语

  在这次研修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找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我回去之后要好好地消化、吸收、践行,不辜负领导和老师们的期望。总之,此次活动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是一次成功的大会。感谢主办单位、承办学校、讲课老师、会务组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我期待着将来有机会还能参加这样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盛会。

下一篇: 第四期传统文化教育高级研修班学员心得三 上一篇:第四期传统文化教育高级研修班学员心得一
人教社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