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通用类   >   教学设计

《2.1 功 功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2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会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知道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各力功的代数和;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正确理解公式P=Fv的意义,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与功率有关的现象和进行计算。

  2.结合初中所学的功的概念和公式与力的分解知识,推导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运用数学方法与矢量概念,得出正功与负功的概念;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之一。

  3.通过与功率有关问题,比如汽车运行中的功率与能耗分析,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思。

  【教学重点】

  功、功率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

  正功与负功的理解,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区别。

  【教具准备】

  木块、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回顾复习初中所学功的知识──提问、讨论

  (1)举例说明什么是功?

  功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有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受力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功等于力与受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3)如何判断一个力对物体做不做功?

  一看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看物体是否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物体发生的位移沿哪个力的方向,哪个力对物体做功。

  (4)力对物体做功有无快慢程度的差别?若有,用什么物体量表示?怎样计算该物理量?

  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程度,功率等于单位时间里做的功,用公式表示就是:

  2.提出问题:如图所示,恒力F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α角斜向下推物体或斜向上拉物体,使物体在水平面发生s的位移,力F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功,怎样计算功的大小?怎样计算做功的快慢?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功

  1.推导功的计算公式

  (1)上述所提问题中,力F对物体做不做功的讨论:

  力F有两方面的作用效果,一是向上提起物体,以减少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而是向前牵引物体,使其前进。因此,可将力F分解为竖直向上的分力F1和水平向前的分力F2。由几何关系可得:

  

  由初中所学功的知识可知,两个分力中的F1不做功,而F2做功,由力的分解的等效性可知,力F做了功。

  (2)计算力F做的功

  由于合力和分力是等效的,所以力F2对物体做的功就等于力F对物体做的功:

  

  2.计算功的公式

  (1)公式:

  (2)公式的应用:在中学阶段应用此公式只能求解恒力的功。所谓恒力,是指在物体运动发生s的位移的过程中,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的力。

  3.功的正负的讨论:

  (1)由公式结合三角函数知识可知:

  当α<90°时,W>0,力对物体做正功;当α=90°时,W=0,力对物体不做功;当90°<α≤180°时,W<0,力对物体做负功;

  (2)功的正负的意义: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功的正负不代表功的大小,也不代表功的方向,某力做正功,它对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是外力对物体做功;某力做负功,它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做功的多少等于负功的绝对值。

  4.总功的计算

  (1)什么是总功?

  当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而运动时,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对物体所作的功的代数和,叫做这几个力的总功。

  (2)总功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是分别运用功的公式求出每个力的功,再求出这些功的代数和;另一种方法就是先求出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运用功的公式求出合力所做的功,合力的功就等于总功。

  5.案例研究

  (1)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第50页“例题1”,学会判断较简单情况下对力做不做功,正功还是负功等做出判断。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第51页“例题2”,学会判断较复杂情况下力做不做功,正功还是负功等做出判断。

  二、功率

  1.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初中所学功率的知识,对功率的意义及计算进行归纳:

  (1)意义:表示力做功的快慢程度。

  (2)计算公式:

  (3)单位:W,1W=1J/s

  2.计算功率的另一个公式

  (1)公式:。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恒力,v是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αF的方向与v的方向间的夹角。

  (2)当恒力F的方向与速度v方向一致,即两者方向间的夹角为0°时,cosα=1,此时恒力F的瞬时功率为:

  (3)运用公式讨论汽车、火车运动中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对汽车、火车来说,牵引力与位移的夹角是0°,。由此式可以看出,在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大小成反比,因此,上坡时为了获得较大的牵引力,就得减小行驶速度。

  (4)两个公式的比较:公式计算的是平均功率,公式计算的是速度为v时刻恒力F的瞬时功率。如果物体匀速直线运动,两公式计算出的功率相同,其他情况下计算结果不同。

  3.合力的功率:某时刻合力的功率等于各力该时刻功率的代数和。

  4.案例研究

  (1)引导学生分析求解教材第53页“例题3”,强化对公式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54页“例题4”,学会运用等效方法计算功和功率。

  (3)解析教材第54页“例题5”体会汽车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措施。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1.学生分组练习:教材第55页“思考与练习”1、2、3。

  2.归纳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1.复习所学内容并完成教材第55页“思考与练习”4、5。

  2.撰写小论文《做工与做功》。

  3.预习第2节

  【板书设计】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