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三版)
班杜拉的消除恐惧实验
一、实验目的
验证使用榜样帮助儿童克服害怕。
二、实验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A.Bandura,1967)等人用实验证实了榜样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观点。实验者把托儿所里害怕狗的儿童分到四个条件不同的小组。第一组儿童在一起参加一个愉快的聚会(积极的情境)时,可以看到一个4岁儿童与狗亲密地在一起玩(示范者);第二组儿童同样也看到儿童与狗一起玩的情境,只是他们没有参加聚会(中性情境);第三组儿童虽然参加了愉快的聚会,也看到有条狗,但没有示范者;第四组儿童只参加了聚会,既没有看到狗,也没有看到示范者。实验者在实验前先对各组儿童害怕狗的情况做一次摸底测验,训练后一天及训练后一个月又做了一次测验。测验由一个个与狗相互作用的等级组成,如接近狗,抚摸狗,最后能关上房门单独与狗一起玩等。四个组的儿童在实验不同阶段害怕狗的成绩见下图。
三、实验结论
从图中可见,有榜样示范的两组儿童害怕狗的测验成绩,比另外两组没有榜样示范的儿童测验成绩提高要快。前两组儿童中已有许多儿童达到了可与狗在一起玩的水平。根据一个月后的跟踪测验表明,有榜样示范的两组儿童不害怕狗的影响比较持久。在实验中实验者还发现,这种进步表现在儿童对不熟悉的狗也不害怕,说明已有了反应的概括化。
班杜拉的实验充分证明了榜样示范对儿童克服害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地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地减轻害怕的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到以下几点来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绪。
1.为儿童寻找可以促进其发展的伙伴
每个儿童都有害怕的事物,也都会有性格弱点。实验证明,榜样塑造法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弱点来适当地选择有相应优点的孩子与自己孩子做伴,这样在与同伴的活动和互动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和鼓舞,从而克服他的一些弱点。
2.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儿童克服不良情绪或缺点
对于儿童的一些不良情绪或缺点,如不敢发言、害怕打针等,有的教师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如责骂孩子或者给孩子讲道理,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时,教师要学会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使用各种方法帮助儿童克服不良情绪或缺点。如一般儿童都害怕打针,教师可以事先给儿童放映勇敢的儿童打针的影片,儿童看了这些片子里儿童的示范后,会向他们学习,勇敢地接受打针。
3.父母不要过度保护
儿童的许多害怕与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或榜样示范有关,尤其是父母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原来并不害怕的对象和活动产生莫名的害怕。如儿童在爬高、玩水、玩狗时,成人突然神经质地大声吓唬或尖叫起来。这种由尖叫引起的条件恐惧与高、水、狗结合在一起,儿童就可能会形成怕高、怕水、怕动物的情绪。因此,父母不宜过分限制儿童的行为。
——资料来源:边玉芳,董奇.儿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