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三版)
婴儿社会性微笑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3个月大的婴儿的微笑是否具有社会性。
二、实验过程
埃尔斯沃思(Christine P.Ellsworth)等人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来验证3个月大的婴儿的微笑是否具有社会性。实验共有12名被试,6名男婴和6名女婴,平均年龄为3个月。参加实验的婴儿和婴儿的母亲是通过电话招募的,母亲的年龄平均29岁。这些婴儿都来自英语为母语的白人中产家庭。
实验开始后,把婴儿放在观察室的婴儿椅中。观察室中有一个46cm×56cm的屏幕,婴儿距屏幕43cm。通过屏幕向婴儿呈现4个不同的刺激:一个陌生人和三个不同程度像人脸的木偶。每个刺激呈现90秒。虽然对于这些刺激的移动,婴儿表现出同样浓厚的兴趣,但很少有孩子对木偶笑,即使是很像人的木偶。相反,他们常对成人笑(甚至伴着愉快的声音)。
三、实验结论
实验证明,婴儿对人脸和木偶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更喜欢对着人脸微笑而很少对着木偶微笑。这说明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
四、实验应用
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但婴儿一开始的微笑并不具有社会意义。婴儿的微笑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自发的笑(0~5周)
这种微笑常被心理学家称为“嘴的微笑”,有研究甚至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2~12小时中,就会出现像微笑一样的面部肌肉运动。这种微笑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是突然出现的,而且极其细微,甚至难以觉察。最明显的表现是:翘起口角,嘴周围的肌肉运动。当他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例如,吃饱了,喝足了,温暖的环境,有着柔和的阳光和轻声悦耳的音乐,他会发出自发的笑,以表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满足。这个阶段的微笑无论是因为婴儿自身感到舒适,还是因为悦耳的音乐或者身体得到抚摸,都是一种因为环境或内部的原因所产生的微笑,与婴儿的大脑皮层的皮下自发放电有关,但没有真正的社会意义。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
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引起婴儿微笑的是人的声音和面孔,尤其是看到大人的点头、微笑和听到愉快的声音。
到第8周时,婴儿可以对着一张不移动的脸发出持久的微笑,但这个时候,他还不能对其他人的微笑进行区分。
3个月时,婴儿对正面面向自己的人脸,无论这个人脸的表情是生气还是高兴,他都会微笑,但对侧面对着自己的人脸没有反应。
这个阶段的微笑,本质上是婴儿愉快的感觉,婴儿开始注意到外界环境中人的作用,表现出了没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笑时眼睛特别明亮,眼睛周围的皮肤也伴之皱起,有点手舞足蹈的样子,嘴里还发出咕咕的叫声,仿佛是“问候反应”。如果成人报之以微笑或与之“谈话”,就会更加激起婴儿的微笑。
在这种社会行为性微笑发展的同时,另一种微笑也开始发展,那就是一种来自于认识世界的满足感的微笑——认知性微笑。
7~20周的婴儿,在成功得到他人注意或重新得到他人注意时,就会出现“腼腆”的微笑。这种微笑就是一种来自婴儿认识的满足感,他们好像对自己的指挥和控制能力感到得意。到了3个月时,当婴儿看到熟悉的事物时也会出现微笑。
3.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5个月以后)
3.5个月以后,婴儿越来越有能力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这个时候开始出现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所谓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就是对熟悉的人笑得更多,笑容更加无拘无束。这种微笑是真正意义上的笑——出声的笑,是一种喜悦而积极的笑。
从第4个月出现出声的笑开始,笑的频次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不仅社会性微笑增多,认知性微笑也会增多。5个月以后,当婴儿感到他们有能力让某件事发生时,他们会更积极地微笑,这种微笑可能没有任何社会意义,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开始出现典型的认知性微笑。
除了笑的种类不同,随着婴儿年龄的变化,引起微笑的刺激也不同。4~6个月时,触觉刺激(吹头发、抚摸等)最容易引起他们微笑,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刺激的吸引力会下降。7~9个月时,社会性刺激(藏猫猫等游戏)比视觉刺激(人的面孔等)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微笑。这两种刺激都比触觉刺激引起的笑容要多,但这两种刺激差异不显著。
20~12个月时,社会性刺激和视觉刺激引起的微笑明显多于触觉刺激,但在这个时候,社会刺激和视觉刺激所引起的微笑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婴儿生理的发展,视觉刺激引起的笑容比社会刺激更多。在4~9个月的发展过程中,听觉刺激(听到好听的音乐,感觉到轻柔的触觉等游戏)引起的微笑没有明显变化,但到了10~12个月,听觉刺激所引起的笑容开始增加。
在这些引起社会性微笑的刺激发展的同时,引起认知性微笑的刺激范围也在发展。婴儿在5个月发展认知性微笑时,他们微笑的来源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控制事情的发展,当婴儿成长到7~9个月时,这种控制感的魅力最为明显,这个时候婴儿发展的感觉是一种高兴的、体验性的笑;在8个月以后,当婴儿学会了新概念时,他们会更加得意地笑。此后,婴儿的笑容就有了更多的自我认知的成分了。
美国医学专家指出:爱笑的宝宝大多比较聪明。他们观察到,较聪明孩子对外界事物发笑的年龄比其他儿童要早,发笑的次数也更多。那么怎样让宝宝多笑呢?
在第一阶段宝宝的微笑是生理性的,只要生理条件得到满足,宝宝就会笑。故此阶段应当以合理的喂养、良好的护理为重点,让宝宝吃好喝好睡好。另外,妈妈在细心照料孩子的同时,再给予孩子各种积极的情绪与表情,用眼神、笑容、声音来与宝宝交流,逐渐形成独特的母子互动关系。这样既可使宝宝更多地产生自发性微笑,又可促进婴儿向笑的第二阶段发展。
在第二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对宝宝的微笑做出应答,并采用各种方法诱导宝宝。这时宝宝最感兴趣的是人脸,故多接触人甚至人脸图案,宝宝都会微笑。此外,移动的玩具、飘动的窗帘等也会引起宝宝的微笑。当然,妈妈的笑脸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在社会性微笑阶段,让宝宝多与周围的人“见面”,让周围的人多逗逗他,他会向人们奉献更多的笑容。当然,父母亲特别是妈妈仍然是“主角”,妈妈要多和宝宝说话,多哼唱些歌曲,多搂抱他,多与他一起玩,这样宝宝不仅会多笑,而且还会高兴地笑出声来。
——资料来源:边玉芳,董奇.儿童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