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差异

2024-03-27

  一、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

  (一)能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

  在有头饰的情况下,中班幼儿能较顺利地进行角色分配。他们在挑选头饰时表现比较平静。在戴好头饰以后,一般要经过一段无所事事或者嬉戏打闹的时间,才渐渐进入游戏的计划、协商阶段。在游戏过程中有一定的角色更换意识,但这种角色更换意识不强。

  (二)嬉戏性强,目的性弱

  中班幼儿往往因准备道具、材料而忘了游戏的最终目的,目的性行为(48%)明显少于大班(78%)。而且,他们的嬉戏性角色行为(52%)明显多于大班(22%),说明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具有嬉戏性强、目的性弱的特点。

  (三)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在再现故事的目的性角色行为中,一般性表现约占中班幼儿角色行为的87%,生动性表现占7%。他们往往主要以动作作为角色表现的手段(所占比例为57%),而较少运用语言、表情等来表现角色。这一方面说明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受到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移情能力等的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对动作也更有兴趣。

  二、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

  (一)目的性、计划性较强

  大班幼儿能顺利进行角色分配。但是,在有头饰的情况下,大班幼儿会积极地争抢头饰。戴上头饰后能迅速形成角色认同,马上进入游戏协商、计划阶段。大班幼儿的无所事事行为明显少于中班(前者为13%,后者为44%);大班幼儿的嬉戏性角色行为明显少于中班;目的性角色行为明显多于中班。这表明大班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和角色扮演意识较强,更为关注故事表现本身的发展而较少游离于游戏之外。

  在游戏开始前大班幼儿能够就游戏的规则、情节、出场顺序进行协商;进入游戏之后,伙伴交往的主要内容则集中在动作和对白方面,并且能够相互小声地、悄悄地提示或告知。在“演过”一轮之后会通过协商等更换角色。整个游戏过程呈现出计划—协商—合作表演故事—再计划—协商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二)有较强的角色扮演意识

  大班幼儿扮演意识较强,他们能够自觉地等待着自己“上场”的时间的到来,而且在扮演时能注意语气语调与日常言语动作的区别。

  (三)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

  在大班幼儿的游戏行为中,生动性表现已经占到35%,说明大班幼儿已经不只是简单地再现故事,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塑造角色,调整对白与动作。他们能根据情况灵活地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等各种手段来再现故事内容,具有一定的表现技巧。表明大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动作、表情等的表现能力相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有了明显的提高。

  资料来源: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