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主题三

4-3-3 儿童在班级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四大权利

时间:2019-08-12

  在班级环境建设中,儿童具有以下四大权利。

  一、规划设计的权利:记录儿童游戏需求和个人规划

  作为班级的主体,儿童在一日活动和班级共同生活中,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对班级游戏空间的规划、活动的设想、游戏伙伴的选择等都有自己的主张和考虑。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儿童以个体、小组或群体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计划和设想。

图1 大班游戏讨论

图2 大班游戏投票

  大班的孩子对游戏空间的规划和游戏内容的计划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在学期开始时,会对班级的活动区域进行讨论和设计,然后用图画加简单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便于和同伴交流、沟通和投票。在开展每个主题前,对玩些什么游戏、怎么玩,也会有预先规划和设计。一方面,这样的记录便于孩子自己明确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分享和积累同伴经验。

图3 中班班级公约1

图4 中班班级公约2

  中班的孩子则对班级共同生活的规则有了初步的设想,能在小组协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记录,以符号加图画的方式来表现,然后作为班级公约呈现在各功能区。

图5 小班娃娃家设计

  小班的孩子对娃娃家有初步的设想,他们能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设计娃娃家的空间,虽然成人有时还看不懂这种表征,但作为孩子们的同伴,他们都能理解并读懂。我们就要赋予儿童这样的权利,让他们的想法、做法得以展示,然后在交流分享中产生共鸣,这样的“娃娃家”才是小班孩子自己的“娃娃家”。

  儿童通过做计划,来帮助自己“呈现游戏的心理图景”,发现能激励他们的环境,这样才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且想要“实施他自己的经验”。

  二、过程记录的权利:呈现儿童思维脉络和问题逻辑

  创设环境的全过程都是儿童的权利,包括发起、规划、生成、调整,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儿童在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意识。因为在一日生活中,儿童都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班级生活中,他们往往会对“游戏中材料怎么使用”“角色游戏中为什么没有客人”“餐前餐后做什么”“天冷了怎么办?”等等问题产生疑虑。我们引导儿童不仅说出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将问题记录下来,让同伴一起帮着解决。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环境资源。

  大班的孩子在记录问题时,更多关注的是具体的细节,或者说是通过调整可以解决或改善的问题。比如,在邮局游戏中,信投不出去怎么办?门牌号应该怎么排序?信没有收信人?这些问题都是随着游戏的发生、深入开展逐步出现的。如何让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儿童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图9 中班儿童签到

图10 给晚到儿童的地点提示

  中班的孩子对于入园签到这件事也有自己的问题:“怎么知道我是第几个来的呢?”“什么时候算迟到了?”“去体检和打预防针该怎么记呢?”这些问题是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他们对于签到中遇到的不合理或存在疑问的地方有自己的主张,并随时记录下来,与同伴和老师探讨。

  当儿童在环境中把记录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时,他们就已经有了思考问题和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通过记录这些可见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后在环境中呈现出来,就是支持儿童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导图和逻辑脉络。

  三、反思调整的权利:凸显儿童反思实践和解决问题

  根据以往的做法,儿童通过前期发现问题并记录的基础上,教师会带领儿童来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再呈现一个结果性的行为跟进或记录。而现在,教师会更关注儿童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他们会通过哪些策略来调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不断的反思与完善。

图11 大班儿童调整的图书分类

图12 大班儿童调整的活动内容

  譬如,大班儿童对书吧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老师要这么分?”“我们都不知道看好的书该还到哪里去?”“图书破了怎么办?”做好《书吧问题清单》的记录后,教师带领儿童一起来分析和梳理这些问题,看看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哪些是可以及时调整的,哪些是需要依靠其他力量来完善的。

  这样,一张问题清单就产生了,孩子们明确地知道该怎么做。于是,自由结伴,分组认领清单中的一个问题来进行调整。经过孩子们共同的努力,第一个得到解决的问题就是完全按照孩子们的想法进行绘本分类,即,按照字数来分类,“一字书、二字书、三字书……”,这样简单明了好操作。

  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方式,和不同的伙伴一起来完成,这对于儿童来说也是宝贵的经验。环境中要记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儿童在多种解决策略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使经验提升的途径更多元。

  四、表达情感的权利:反映儿童真实体验和内心诉求

  活动中的体验给儿童带来了很多情感上的反应,这些情感反应能通过环境记录下来吗?教师可以试着去鼓励儿童进行表达和记录。

图13 大班儿童以小组单位记录的图谱

  大班的孩子在快毕业时,对幼儿园和小朋友充满了不舍和依恋,大家通过讨论,决定表演打击乐《送别》。在讨论、设计和排练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小组设计的节奏图谱中,一个小音符、一对好朋友、一组节奏图……,都细腻地展现出来。儿童内心的诉求和美化愿望是能够通过他们独有的表征方式进行记录的,所以,只要教师放手,鼓励他们去记录,儿童定会把最纯真的情感与你分享。

  如果儿童对可能发生的或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一种即时的情感体验,那对于已经经历过的,同样也能通过自己的表征,再现活动经历或情感体验,情景再现对于儿童来说依然充满表现力和美好的回忆。譬如,中班幼儿画的《美好的时光》。

图14 拾桂花


图15 桂花下拍照

图16 晒桂花

图17 做桂花香囊

  中班孩子在创设“美好的时光”这一环境时,很多孩子印象深刻的是桂花节,过了两个月,他们依然能清晰地表现在桂花节中开展的“拾桂花、在桂花下拍照、晒桂花、做桂花香囊”等活动中积极美好的情感,表征中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细腻。因此,我们认为儿童完全有能力回顾和再现情感体验,并把这种体验通过一定的表征形式记录下来。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向儿童学习,“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善良、温情、正直和诚实,比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都要丰富”。[1]因此,孩子情感经验表征的过程就是丰富体验并提升经验的过程。

  [1]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向儿童学习[M].书海出版社,2009:21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