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风采

黄强: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书香的种子

时间:2023-04-25

  本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在4月16日由中国版权协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2023远集坊“构建书香社会——阅读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在世界读书日之际刊发于此,与各位老师、家长以及关注教育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也是一个人自我提升、获得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连续10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阅读的高度重视。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近日,教育部等8部门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青少年时期是养成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必须从青少年学生抓起,要尽早在他们心中埋下书香的种子,静待花开。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出版工作,实际上也是以推动青少年阅读来立德树人的工作。下文就围绕青少年阅读的内容、路径,谈几点体会。

  一是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引导青少年读好教材,夯实阅读基础。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过去人们常常将学生到校学习称为“读书”,可谓说出了本质。根据最新的课程方案,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至少要完成12114个课时。教材作为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素,是中小学生持有时间最长、需要反复学习和深度阅读的书,也是对他们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书。许多人终生都会对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篇目留有深刻印象,教材就是这样传承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书香的种子,首先就要保证课内阅读的质量,要引导他们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再以此为基础,将课内阅读积累的方法、形成的习惯、培育的素养和涵养的品位,广泛运用和融会到课外阅读中去。

  抓好课内阅读,要以语文教材为重点。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文课通过不同题材、体裁文本的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系统的阅读方法,激发内在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它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语文教材必然是青少年学生阅读的重中之重。温儒敏先生说过,“当年轻人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目前全国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明确三类文本各自承担的阅读功能,以及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搭建好了由课内到课外、由单篇到整本书的阶梯。用好这套教材,能够逐步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视野,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在打好语文阅读基础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学科的阅读。每个学科都蕴含着独特的阅读资源,要使史、地、政、数、理、化、生、外语等学科协同发挥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文科教材以故事的方式,讲述文明的历史、睿智的哲思、多样的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抽象认知,培育人文精神、历史意识、辩证思维、人地协调观念等;理科教材或以严密逻辑讲解科学知识,或深入浅出地呈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有利于深化科学教育、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是加强课外阅读,鼓励青少年系统、完整、广泛地读,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吕叔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加强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延伸指导,并在构建课内外阅读有机关联的同时,特别突出了课外阅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方面,在一篇课文后推荐若干课外阅读篇目,设置一定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同主题阅读、拓展延伸性阅读、回顾总结性阅读或者比较阅读,增强阅读文本的整合性和关联性。另一方面,设置“名著导读”栏目或独立的整本书阅读单元,以阅读方法为核心,精选书目,以类相从,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帮助他们抵抗时下碎片化阅读、功利性阅读带来的消极影响。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从一、二年级就开始鼓励学生尝试阅读整本书,并在各个学段都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希望到初中,学生每学年能阅读两三部名著,“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近几年,“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已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

  除了引导学生系统、完整地读,还要鼓励他们广泛地读。就像课内阅读不能只考虑语文学科一样,课外阅读也不能局限于文学作品,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历史类、艺术类的书都要读一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科学阅读对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外阅读中,可以根据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史等不同类型的科普读物。近年来,少儿主题出版逐渐升温,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一改以往主题出版严肃、宏大的印象,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为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新的选择。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展“读《蓝海金刚》,做强国少年”主题阅读活动,受到青少年读者欢迎。有很多有益的课外阅读主题值得关注,有很多健康有趣的课外读物值得阅读,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三是将亲子阅读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许多孩子在步入学校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书籍了。家庭不仅是孕育生命的地方,也是启蒙阅读的地方。《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倡导家庭阅读、亲子阅读,发挥父母和未成年人监护人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近日,全国妇联等5部门印发意见,开展“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行动。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相伴而行的阅读过程,强调的是大人与孩子一起阅读,创造共同的阅读记忆。学龄前的儿童通过听父母讲故事、读绘本,在懵懵懂懂之中识图认字。孩子上学后,虽然有了老师的指导,但父母的陪伴依然不可或缺,父母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指导,和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大人的阅读可以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看到父母手不释卷,孩子便会感到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翻书阅读。反之,父母不读书,却要求孩子爱读书,必然收效甚微。语文教材也关注到亲子阅读的价值,在小学低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希望更好地唤起家长对孩子阅读生活的关注,进一步打通学校和家庭的阅读空间,让孩子时时沉浸在“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中。

  推进亲子阅读,不只是父母的事,学校和社会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亲子阅读”讲座、经验交流会,邀请家长观摩教师的“阅读开放课”,社区也可以依托图书馆等场所提供专门的亲子阅读服务。出版社作为阅读内容的提供者,要增加内容供给,提升出版质量。人民教育出版社为3到6岁儿童出版了一套《儿童分级阅读书系》,希望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展亲子阅读。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小学教材中阅读的含量有所增加,课外阅读资源愈加丰富,亲子阅读理念得到了更多家庭的认可与践行。未来的青少年阅读,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要摒弃功利性阅读观,让阅读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受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学生阅读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的偏差。比如,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以教师的“精讲”取代学生的“慢读”,将课外阅读的完整篇目肢解为零散的阅读训练材料,不希望学生花费精力阅读所谓的“闲书”,等等。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自由,牺牲了阅读的乐趣。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个人爱好阅读。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从小学开始,父亲就让他熟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还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安徒生童话、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作品,要求他背诵唐诗宋词。但幼年的丘先生更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说岳全传》《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书籍,父亲不允许他在这些“文意不佳”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但丘先生还是偷偷地看,躲在床上或洗手间里看。超越狭隘的功利性阅读观,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通过与书籍的自由对话,生成对阅读的热爱,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真正将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应当成为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

  二是要辩证看待数字阅读,警惕青少年阅读的碎片化、浅表化风险。技术的变革催生了学习和阅读方式的变革,2022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达到79.6%,而图书阅读率仅为59.7%。生长于数字时代的青少年群体,更是天生的数字阅读者。数字化阅读究竟带给青少年怎样的影响,是个复杂的问题。数字媒介使得内容传播更加快捷、广泛,可以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能够融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呈现方式,给予阅读者丰富的感官体验;还可以提供海量信息,供使用者快速查找、浏览。这些都是数字阅读的优势,但如果将数字阅读与青少年成长建立关联,则必须要回答阅读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深层次意义。如果阅读是为了获取即时、一般的信息,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那么数字阅读完全可以胜任。如果说阅读的目的在于消遣、放松,那么数字阅读,比如网络小说,也完全可以胜任。

  但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阅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塑造认知的方式,碎片化、浅表化、浏览式、消遣式的浅阅读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可能会损害青少年的注意力,使其难以全神贯注地潜心阅读,会将青少年困于表层的阅读快感,丧失追求深邃智慧的动力。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于离线状态”,数字阅读可以带给我们海量的信息,但孤立、零散的信息并不能生成知识和智慧,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更需要深度的阅读、整合的阅读,打好阅读的基础、涵养阅读的品位。因此,数字阅读可以作为深度阅读的补充,但对于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字阅读只是辅助性手段,而非主导方式,青少年学生还是要花大力气阅读经典,沉浸在手托简篇、墨香盈袖的阅读状态。

  三是要切实保障农村地区和特殊青少年群体的阅读权益,推进教育公平。学生在阅读上的差距,将会决定其视野和未来选择的差别,在培植书香种子的道路上,要特别关注青少年阅读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统计显示,2017年,年阅读量在10本以上的城市学生比例为48.1%,农村学生为30.0%,差距十分明显。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青少年的阅读数量和质量。特殊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阅读方面也有其特定的需求。人教社出版了大量的特殊教育教材,今后还要着力加强对特殊儿童群体阅读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为他们提供更多、更为适合的阅读资源和更富针对性的阅读服务,使特殊儿童也能够同享阅读的快乐。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阅读素养,是老师、家长、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的同时,还要编辑出版大量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积极健康的精品图书。特别是要开展阅读教育,通过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对老师、家长、学生进行阅读培训和指导,积极推动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进行“宣传和推动”,“不单叫要读书的人有书读,还要叫不读书的人乐意读书”,“把发行工作的重心放在读书运动上,想尽种种办法让不读书的读书,少读书的多读书,读了书的善于读书”。

  让我们共同努力,引导青少年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引导他们通过阅读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修养心性和品格,快乐阅读,健康成长,为推动书香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