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红蕾:在黄文秀的村庄
1
七月,我顶着如火的烈日,来到了百坭村。
在村支部黄文秀十平方米的宿舍里,书桌上摆放着《西行漫记》、她弹奏过的吉他、一枚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椅子背上挂着一顶草帽。硬板床,小蚊帐,床底下摆放整齐的一红一黑两双运动鞋,一双水靴。黄文秀曾经穿着这些鞋子,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到195户贫困户家里,促膝拉家常。
穿过村民温暖又痛切的回忆,我仿佛看到了这个正值青春的姑娘,风尘仆仆地走在百坭村的沟沟坎坎,在雨天一身泥水地叩开种植户班统茂的家门,在烈日下背着砂糖橘穿行在橘树林里。
书画桌上摆放着黄文秀用过的笔墨纸砚,那张大大的书法“静”字,那金色的向日葵画,让简陋的房间透出书香气息。黄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时,曾在操场上留下一张青春靓丽的长发白裙照片,那时的她已立下回报家乡的志向。初入百坭不被接纳的日子,她和所有年轻女孩一样,对人生的考验茫然无助。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一个人在房间里,用读书、练字、画画、写日记来梳理、安放忐忑的内心。
可大山里走出来的黄文秀怎么能轻易认输呢?爱美的她,脱下高跟鞋,换下连衣裙,一身运动打扮,爬坡过坎,进村入户。她学会了桂柳话,端起了粗瓷碗,喝起了当地人自酿的玉米酒,不到两个月就和村里人打成一片。
她给扶贫工作群取名“百坭村乡村振兴地表超强战队”,自己微信名字则是“百坭村女子图鉴”,经常在朋友圈里分享芒果、砂糖橘、枇杷等百坭村风物特产。她开着车风风火火为村民跑项目、办手续,忙得不亦乐乎,贷款买的私家车俨然已成了百坭村的“扶贫专用车”。她在驻村日记中写道,“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有条理地生活,帮得到人,我就很开心”。从驻村第一天起,她就和百坭村人的命运血肉相连了。
厨房里有一台电磁炉、一个电饭煲和几副简单的碗筷,黄文秀经常和村干部在这里用餐,也会煮粥煲汤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周末她把村里的小孩喊来,带他们制作奶茶、西米露,给他们弹吉他,教他们环保知识。孩子们喜欢围绕在这个性格开朗的大姐姐身边,和她分享心事。她收集了孩子们想要球拍、篮球等15个小心愿,一一帮他们完成。她看过外面的世界,想让这些山里孩子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在这间十平米的宿舍里,我看到了她手写的日记,打开过的书页,听到她沉实从容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微风里吹来了木芙蓉的香气,和百坭村人一样,我不相信她已经离去。
2
很少有人知道,黄文秀家曾是贫困户。父母常年生病,她靠各方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直到2016年她研究生毕业后才脱贫。
在北京读研期间,她勤工俭学、省吃俭用,帮父亲圆了看天安门的心愿。她用积攒的零花钱给母亲买了一个银手镯,刻上了“女儿爱你”。毕业后她专程去拜访资助她学业的恩人,送上自己手书的折扇当面鞠躬致谢,折扇正面写着:善人者,人亦善之。折扇背面是东汉文学家应玚的《别诗》: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那次见面,更像一个交接仪式,她曾被不求回报的光照耀,如今自己也要追随光,成为一个照亮他人的人。她接过爱的接力棒,在扶贫路上一路奔跑。
癌症晚期的父亲第二次手术,黄文秀走出病房抱着姐姐失声痛哭,哭完擦干眼泪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回到百坭村,继续她的扶贫冲刺。她走后,同事们到她田阳家中,看到只有一铺床、一张蚊帐的简陋卧室,都红了眼眶。这个自尊要强的女孩,从来没有说过家里的难处。每个月还完车贷,只剩1000元左右,但她还会经常资助孤寡老人,给住院的孩子包红包。
刚到村里时,黄文秀亲见一场惨烈的车祸,心惊难过得一宿没睡。修水渠时看到运送物资的马一趟趟不停歇,她温柔地抚摸着汗涔涔的马头,牵马儿去吃草。这个从不喊苦叫累的姑娘有一颗多么善良柔软的心!
那天,她本来可以不走夜路。2019年6月16日下午两点多,黄文秀叮嘱父亲“记得吃药”,便急匆匆出门。天气预报说晚上有暴雨,父亲劝她第二天早上再回。
“就是因为要下暴雨,更应该马上回去。”黄文秀心急如焚地往村里赶。进入六月,百坭村连降大雨,许多道路、水渠被冲毁。她知道修一条路,修一条水渠,有多难。
遭遇山洪后,黄文秀将手机拍摄的11秒视频发到工作群里:“希望还有吸取教训进而改正的机会……”晚11点43分的车窗外天昏地暗,不时的电闪雷鸣,照耀着滔滔洪水,最后时刻里黄文秀恐惧又无助,绝望中依然心存希望,让人想起来痛彻心扉。
很多人搞不懂黄文秀为什么要执意在暴雨夜前行,而当看到她电脑桌面上被洪水淹没的玉米地照片时,才明白,这个痴心善良的姑娘,心心念念惦记的全是百坭村人的安危幸福。只因为她是百坭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那件还没摘掉吊牌的鱼尾裙静静躺在柜子里,当初逛街时黄文秀一眼就喜欢上了,试了又试,在同事的鼓励下买下来,如今却再也没机会穿上它。
姐姐黄文娟说,她很会打扮,喜欢穿裙子、穿高跟鞋,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我希望她不要那么拼命。“如果可以有如果,我只希望你健康平安地活着,和一个懂你疼你的爱人步入婚姻殿堂,穿着漂亮的婚纱,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新娘……”
这个大山的女儿藏起了自己的爱美之心,藏起了苦和泪,把自己火热的心、赤诚的爱、一腔青春的热血全部交付给了这片土地。
如今的百坭村,谐里河静静流淌,平整的水泥路沿山蜿蜒,崭新的楼房井然有序地矗立。文秀幼儿园里,传出孩子快乐的歌声。村里沿途全装了路灯,温馨的灯光护送晚归的人回家。百坭村建起了油茶加工厂、篮球场、医疗室……黄文秀生前牵挂的事,都一桩桩变成了现实。
她买的两坛玉米酒静静地立在村部墙角。“等到全村脱贫的那天,大家一起喝庆功酒”,黄文秀失约了。
班统茂说,我们都来不及跟她说一声谢谢。
黄文秀喜欢蝴蝶,多次说等有空去蝴蝶谷拍照,但始终没能成行。她走后的一天,一只黄色的蝴蝶飞到了村支部,翕动着翅膀,久久不愿离去。
村民们哭着说,是文秀书记回来了。
3
从田阳到百坭,在黄文秀的村庄,我所见所闻,黄文秀不是一个刻板的典型,而是一个鲜活可感的生命,一个丰富立体、可敬可爱的姑娘。
其时,黄文秀已经离开几年了,但是她的精神永存,气息还在,每个人谈到黄文秀的时候,就像谈到自家亲人一样。
黄文秀走了,但又从来没有离开过。
她穿红马甲的身影在村里进进出出,仿佛一团跳动的火焰。她的青春像热烈的向日葵,像一束光,温暖了人心,照亮了这片土地上的希望。
写《青春之光》时,我跟随她的足迹,从田阳高中教室,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操场、图书馆,从百色市委宣传部到百坭村的家家户户。我看到了黄文秀匆匆的身影,感受到了她的呼吸和心跳,爱与痛,牵挂和不舍,一次次心潮澎湃,难以自已。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思绪会飞到那个十平米的房间,我看见了她——
看见她翻开书页,听到了她在弹奏吉他,看到她一丝不苟地习练书法,也听到了她在隐忍地哭泣流泪,触碰到了她的焦虑,也感受到了她的勇敢,看到了她从柔弱变得坚强,也仿佛看见了无数优秀年轻人艰难的成长蜕变之旅。
她善良、乐观、懂得感恩,有回馈之心,勇于担当,乐于助人,除了这些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外,我更希望大家能读懂她的脆弱,她的忧虑,她一次次的自我质疑、蜕变成长。在众人睡去的夜晚,她用红军的长征故事激励自己。在驻村日记里,她写道“我还不够勇敢”“我有许多的想法,给百坭村设计一首村歌,用《成都》的调子,但是真的水平有限,一直填不出词”。正是这些犹疑、不确定,才容易让孩子产生共鸣,感觉到亲切可学。也建议老师们在讲授《青春之光》时,让孩子同步阅读《西行漫记》和《黄文秀扶贫日记》。
驻村满一年,她的汽车仪表里程数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而她的内心也同步着挑战自我局限的长征路。从她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如何放下小我,融入原本不熟悉的环境中,带领乡亲们攻坚克难,硬生生蹚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一个文弱女孩是如何面对困难,完成小我到大我的突破和蜕变,成长为一名扶贫攻坚“女战士”,成为“时代楷模”“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了中国?
我希望能写出稚嫩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在磨砺中发出了光芒,写出毛毛虫如何在艰难的破茧中蜕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希望读者能看到一个平凡女孩是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也希望老师能为孩子解读这个成长和蜕变的过程。
相比黄文秀的优秀,黄文秀何以优秀,何以成为百姓心中的“平民英雄”,更为重要。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在磨砺中不断成长的生命。
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黄文秀,但是看见光,追随光,成为光,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特的发光体,照亮周边的世界。
我希望孩子们能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从平凡到不平凡的希望和可能。
青春该如何度过?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相信每个读完《青春之光》的孩子都会思考,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本文作者祝红蕾,作家、人教社统编语文教材课文《青春之光》作者)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年2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