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中华读书报报道:“知之、好之、乐之”像叶圣陶那样做编辑

时间:2025-02-26

  进入人教社的大门,承叶老等前辈们的衣钵,我也成为了一名人教社的编辑。“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这是叶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职业精神的最好写照。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知之升级到好之、乐之的过程,映照出叶老等前辈们所走过的编辑之路。循着前辈们的足迹,观照自身,我也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博士后转变为一名编辑的心路历程和所思所悟。

  1.“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2024年6月,我从博士后工作站顺利出站,正式成为一名编辑。由一个“从事编辑业务的研究人员”转变为“以研究为基础的编辑”,回想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入社之前,我对编辑工作的理解尚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次,认为编辑嘛,无非就是整日和文字打交道,做一些简单的编校整理工作,认真、仔细就好了。但是在进入人教社、深度参与部门日常工作之后,我对编辑的想象被彻底颠覆了。

  我所在的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承担着跨领域、跨学科、多品种的教材。比如义务教育领域,我们承担着培智学校多门学科的教材编写与送审工作;普通高中领域,我们有高中数学B版和高中通用技术教材等;在职业教育领域,我们则承担着中职多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和送审。

  面对着学科和专业领域跨度如此之大的教材品种,我深感以往窄而专的研究方向已难以应对如今多线程的编辑工作需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教社编辑”,除了坚守自己的学科专业之外,我还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努力成为叶老笔下“什么都要懂一些”的“杂家”式编辑、复合型编辑。

  2.坚持、创新、成就与价值

  虽然成为编辑的时间不长,但我在参与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作为人教编辑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以我参编培智《生活适应》《四大名著》一课为例:

  起初,在领到编写任务的时候,我会有这样的担心:对于中重度智力障碍和孤独症学生来讲,这些经典文艺作品的知识会不会太抽象了?他们能学会吗?作为教材编写者,我们应该如何组织这些内容,才是最便教易学的呢?

  最开始编写的第一稿,我有些难以把握好,呈现出来的内容学理性较强、语言表述较为晦涩,篇幅更是长达16页,像是写了一篇小型的文献综述。

  后来在统稿会上,来自一线的培智学校教师对我的稿件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修改建议。后续修改时,我提醒自己要时刻站在培智学校学生的立场上来审视教材,充分考虑到特殊学生的认知与心理发展特点。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研究和多种尝试,最后,我们尝试采取了一种颇具“意识流”色彩的写作手法来呈现教学内容,同时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凝练四大名著的主要内容。

  送审过程中,编写组又结合着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完善,屡易其稿之后,一个简明扼要、图文并茂、语言生动、适切易懂的课文诞生了。

  在审读试教过程中,当看到一线的培智学校教师们拿着我所编写的课文进行展示、交流,当看到培智学校的特殊孩子们能够和普通学生一样在课堂上谈论着《西游记》《红楼梦》,享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文艺作品的熏陶,我的成就感在那一刻达到了顶峰。谁说这些孩子只能局限于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他们同样拥有追求更高尚、文明生活的权利和潜能!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成为他们攀登更完满生活路上的阶梯!

  叶老对编辑事业的热爱已经到了“乐意干、非干不可”的境界。他豪迈地宣称编辑是其第一职业,是值得永远干下去的光荣职业。

  对于刚踏入编辑行业的我来说,从初窥门径的“知之”,到体会到研究的快乐、成果的收获的“好之”,再到乐此不疲、乐以忘忧的“乐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会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努力,以编辑为志业,把个人职业与社会进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建设高质量教材和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我们的文化贡献!

  (本文作者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杨茹)

  文章转载自《中华读书报》2025年2月5日第14版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