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三版)
拓展阅读:大师的故事
◆ 世界是有序的
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格塞尔(Gesell,Arnold Lucius)1880年6月21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阿尔马,这是密西西比河上游的一个小镇。在他的自传里,他这样描写自己的故乡:“小山、溪谷、流水以及气候一致使我的家乡的四季变化具有特色,并使人感动。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挑动人的、强烈的、由这条变化无常而又永不消逝的河流体现出来的喜悦。”中西部的季节和顺序,使他对世界的秩序感产生了强烈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和恒久观察的耐心。1903年,格塞尔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1906年,他获得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为了增长基础生理学的知识,他在35岁时还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学习,并于1915年获该校医学学位,尽管那时他已经取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以后,他一直在耶鲁大学执教,直到1961年5月29日去世。
在耶鲁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工作的50年里,他与同事们详细研究和收集婴儿和儿童神经运动发展的资料,最终提出了儿童发展常模和婴儿智力测验量表。
◆ 华生的成功和失误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平时的研究都是用动物做实验对象的。1911年秋,为了证实情绪是一种反射的假设,他用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阿尔波特来做被试(被试,是心理学术语,即研究对象)。阿尔波特本来不怕小白鼠,很喜欢与它亲近。实验开始时,每当阿尔波特伸手去接触小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敲打钢条,发出巨大的响声。我们知道,巨大的响声能引起婴儿的恐惧。第一次的响声使阿尔波特的身体剧烈抖动并将脸埋进被褥中,第二次的响声使小他小声地哭泣。多次重复后,小阿尔波特对小白鼠产生了恐惧反应,只要看到小白鼠就害怕,啼哭不止,并迅速爬开。以后,小阿尔波特甚至连毛皮大衣、圣诞老人的大胡子等都害怕了起来。
华生的这个实验,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假设——情绪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成年人对一些事物的负面情绪很可能是多年前的某一个条件作用引起的一个条件反射。
但华生的这一研究遭到了心理学界同行的严厉批评和谴责。因为这个实验严重伤害了儿童的心理,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人权的侵犯。
华生曾试图再一次对阿尔波特进行实验,运用消退的原理恢复他与小白鼠之间的关系,但阿尔波特迁居了,一直没能找到。我们设想,小阿尔波特的一生可能都会生活在这一实验的阴影中,所以,心理学界后来特别强调科学研究要坚持伦理学原则,不能对被试造成任何的伤害。
◆ 鸽子也迷信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面对种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时,便相信冥冥之中一定有一股神力在操纵着世界,迷信就这样诞生了。然而,鸽子也有自己的迷信。斯金纳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他将饥饿的鸽子关在一个笼子里,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喂一点食。斯金纳发现,大多数鸽子在临近投食时会出现许多怪异行为,如,有的鸽子会在笼子里不停地转圈,有的鸽子不停地做颈部伸缩直到食物出现。这与人类的祭祀活动非常相似。鸽子的这些怪异行为与得到食物毫无联系,但很可能在某次得到食物之前,一个偶然的动作与得到食物在时间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食物便成了这一偶然动作的强化物。于是,偶然动作的发生频率就被增强。这与迷信的人总以为是自己的磕头烧香或某种特殊动作感动神灵,从而满足了自己的愿望是一样的。人的祈祷如果未被实现,就会认为自己心不够诚,于是会加大力度,如香越烧越粗,头越磕越多。鸽子也是这样。实验者故意延长投食的时间间隔,那些有怪异行为的鸽子也会越跳越起劲,不会停下来。
◆ 随性的皮亚杰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心理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使临床心理学在之后取得长足的发展。
但在生活中,皮亚杰却是一个非常随性可爱的人。皮亚杰的家离国境线很近,骑车十分钟就可以到达。每逢周六,他就背上背囊,骑着老式自行车到山区游览。外出时,他总喜欢戴着一枚荣誉勋章。原来,这是为了过海关和进餐馆方便。有一次他进萨尔瓦餐厅避雨,被侍者赶出来。但当侍者看到这枚勋章后,又客客气气地领他入座了。谈到荣誉,皮亚杰说:“荣誉令人欣喜,但我不致太在意它。”但他确实有大量的荣誉,各所名牌大学(包括哈佛)的荣誉博士学位就不下20个!
皮亚杰的书房是他的特区,就连他太太也不能随便动。他的书房里到处散置着成堆的书籍、资料、笔记、档案,资料的位置是根据“生命的秩序”以及使用频率摆放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房里的茶壶、茶杯、烟草罐和几顶褪色的无沿软帽上,尤显悠闲。
是啊,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就是一个人个性的写照。
◆ 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维果茨基原先是苏联的一位文学教师。1915-1922年间,他专注于艺术创造。1924年起,维果茨基努力致力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心理病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并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大量著作。有人统计,维果茨基所有的作品,包括书籍、文章、演讲稿和研究报告在内,大约有180种。1934年,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死于肺结核,享年38岁。另一位享有盛名的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回忆维果茨基时说:“维果茨基是一个天才。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我仍然无法找到一个能够与他非凡的分析能力和远见卓识相匹配的第二人。我所有的工作不过是致力于他建构的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心理学界也开始高度关注维果茨基的理论。西方学者称维果茨基是“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主要参考资料: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托马斯:《儿童发展理论》,郭本禹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熊哲宏主编:《心理学大师的知识启示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