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主题二
4-2-8 案例:值日生中的真互动
在“值日生”环境创设之前,老师和大二班的孩子们一起围绕“班级需要安排哪些值日生工作”开展了讨论,最终确立了“筷子分发员”“绿化员”“卫生员”“区域整理员”“餐厅管理员”“气象员”六种,并配上不同的提示牌。孩子们自己制作值日生牌,有的绘画、有的涂色、有的剪裁,牌子很快就做好了。老师和孩子们商量好分组轮流值日后,孩子们开始热火朝天地与环境互动起来。老师原以为值日工作会非常顺利,然而,一周后发现了新的问题:1.由于墙面空间限制,值日生版面拥挤,导致幼儿插牌非常不方便;2.各项工作的“点击率”差异较大,有的工作幼儿抢着做,有的工作没人做;3.插牌没有规则,有的幼儿为了选工作,拿掉了别人的牌子。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做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立即对环境进行调整。譬如,重新调整了“值日生”的设计,增加了“插牌规则”。更加宽松、清晰的版面,也强化了幼儿的规则与责任意识;发现“自然角”的动植物较少,绿化员没事可做,“气象角”太复杂,气象员不好做。针对这些工作内容的差异性,教师与家长沟通,立即丰富自然角。随着动植物的增多,绿化员的工作也逐渐丰富起来。教师还简化“气象角”的工作,气象员可以利用照片记录、分享天气预报,分享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该调整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创造力,孩子们用儿歌、故事、舞蹈、歌唱的等形式进行天气播放,非常精彩。
图1 自然角
图2 气象角
生活区环境的创设是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值日生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合作,教师不仅关注幼儿操作的感受,而且能从不同方面寻找原因、及时调整,甚至后期发现了幼儿在“值日”中新的需求,值日生的环境也随即进行调整。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认真观察、发现问题,不断反思调整,以适应幼儿在生活区不断发展的需要。生活区也可以进行一些临时设置,其内容根据各班级幼儿的生活发展需求进行调整。这种处理既有效利用了空间,又体现了环境创设的动态性。这对幼儿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