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题二
2-2-1 运动区的关键经验
身体运动关键经验的获得是一个长时间反复锻炼、逐步提高的过程。同一种经验可以通过多种路径获得,教师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1.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
活动纪实
小班的淼淼今天过来爬树梯。只见她双手握住两边的绳子,抬起右脚,放在了第一个梯子上,用力一蹬,身体上移,左脚也跟着上来了。但是手部不知道如何用力,身体蜷缩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腿部弯曲,不能动弹。
这时,同班的亮亮走过来。“淼淼,不是这样爬的,我来教你。”淼淼下来,亮亮手脚并用,蹭蹭蹭地爬到了软梯上面,淼淼要仰着头才能看到。“看到了吗?是这样爬的。”
淼淼再次尝试爬软梯,可还是没能爬上去。
幼儿身体的协调性不是只用“教”就能够发展起来的,必须要通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能够提高。试想,淼淼第一次爬软梯没有成功,第二次、第三次可能还不会成功,那么淼淼可能会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再爬软梯了,相应的动作技能就无法获得正常的发展。故而,材料的设置要考虑到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在软梯的不同高度设有铃铛,当她还不会爬上去的时候,她的目标就是上面不远处的第一个铃铛。
当然,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的材料还有很多。同时开展多样化的游戏内容,有利于幼儿的多样化选择。手脚并用地攀爬,不仅有软梯子,还有硬的竹梯子。长短不一的,有1米、3米和5米的。倾斜度不同的,架在大型玩具上的、大树上的、油桶上的、轮胎上的……同时,还准备有爬网、钻网、钻桶、斜坡屋等多样化的材料。形成了难度不一、层次有别、挑战性不同的材料库,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攀爬需要,进而有效促进幼儿手脚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另外,提供条件,创造机会,结合幼儿园现有的设施设备,鼓励幼儿跳绳、跳杆、拍球、滚铁环、投掷、跑跳等运动游戏,不断丰富幼儿的运动经验,促进身体动作协调性发展。
2.身体的平衡能力
活动纪实
纪实1:大班的润润,今天来到大滚筒区域,直接顺着洞口钻进去。先是坐在滚筒里招呼好朋友天昊一起进来玩。两个好朋友在里面一边推动滚筒向前,一面聊着什么,还不时发出笑声。一会儿,两人站了起来,滚筒由慢慢转动到快速转动。从滚筒的外面,可以看到两个好朋友在滚筒里跑,就像小仓鼠跑圈圈一样,又快又灵活。
纪实2:旁边的操场上,是小班幼儿搭的轮胎桥,轮胎一个接着一个,排成了长长的桥。幼儿排成队向前走。小女孩琳琳摇摇晃晃,走了两步就蹲下来,摇摇晃晃站起来再走两步,又蹲了下来……后面已经聚集了几个幼儿等待的幼儿。
同时,在运动区里的两个场景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幼儿平衡性的差异。平衡性的差异和幼儿的年龄有关,年龄大协调性要好些,年龄小的平衡性就差些。和幼儿平时的锻炼也有关,经常参加运动的幼儿平衡能力更好。大班的润润能够站在滚筒里跑,还是和好朋友有说有笑地跑,对滚动物体的控制,已经非常自如和轻松,其身体的平衡性极好。而小班的琳琳,缺少平衡运动经验,移动时难以掌控身体,出现摇摇晃晃、走走停停的现象,其身体的平衡性不能支撑她顺利、自如地在轮胎上行走。
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也需要不同层次的材料给予支持,丰富多样的、具有适度挑战的材料最适宜,能最大化地吸引幼儿参与运动。幼儿参与运动的机会多了,自然促进平衡能力的发展。
不同的场域设置不同的材料,变着花样吸引幼儿参与平衡性游戏。走木桩、走平衡木、平衡板、走竹梯,还可以将平衡和小游戏相结合,平衡接力、平衡负重、平衡地鼠等集趣味性和运动性于一体的游戏。可以开展踩高跷、走直线、走田埂,跳房子、踢毽子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平衡能力。
3.肢体力量和身体的耐力
活动纪实
纪实1:小班的浩浩站在吊环附近,等到玩吊环的几个幼儿去找轮胎车玩,离开了吊环区,浩浩才走过去独自玩吊环。浩浩双手握住吊环,将身体向后移动,双腿抬起,身体离开地面,随着吊环的晃动而前后摆动,直到停下来。浩浩重复玩了4次。
纪实2:梓豪将四块方形塑料积木(平衡木)摆在一起,做成颁奖台的样子。然后把好朋友一个一个叫到跑道前,提议进行跑步比赛。同伴都说好,并商量了规则。比赛开始了,小华做裁判员,裁判员发出指令后伙伴们飞快地向前跑,25米的跑道,很快跑到了头,他们又跑回来。轩宇跑得最快,得了第一名,站在颁奖台的最高处等着颁奖。
浩浩手抓吊环,身体吊起来回晃动,这需要手臂具有一定的力量。浩浩在玩吊环的过程中,是将身体后移,吊起后可以前后晃动,到停止晃动才放开吊环,并反复进行了多次。这可以看出,浩浩的手臂不仅有一定的力量,还具有一定的耐力,能够坚持到吊环停止晃动,并反复尝试。而大班幼儿的自发性跑步比赛,几名幼儿在25米的跑道上跑,而且是来回快速跑,跑的过程中大家都气喘吁吁,但是仍然坚持跑完。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耐力可见一斑。
幼儿的力量和耐力锻炼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材料,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自然参与,逐步提高。创造各种机会和游戏情景,开展登山、郊游、参访、走进社区等活动,提供骑行、滚筒、滑行板、滑板车、攀爬架、树屋、平衡木等材料,鼓励幼儿进行走、跑、跳、攀、爬等,教师随时关注和鼓励幼儿坚持,不怕累。
4.安全与自我保护的能力
活动写真
中班的小伙伴们一起将材料库里的竹梯、九宫格等材料搬运到操场,将梯子和木板架在了九宫格和大油桶上。幼儿开始爬上去向前行走。睿睿走到中间,脚下的木板晃动了一下,他蹲下来,顺着木板的侧面轻轻把脚触到地面,下来了。同时,他对后面的幼儿说:“停一下,木板还没有放好。”后面的幼儿站住不动。睿睿将木板的一侧抬起来,重新放下去,卡在了油桶的边缘,说:“好了,可以走了。”
案例中说到的一名中班幼儿,发现了木板的晃动,及时停止运动并对木板进行调整,排除危险因素。说明该幼儿具有了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有天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但是他们缺乏经验,身体的协调性不好,多数情况下很难预测和意识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安全做好随时的防护和保护,如定期对运动器械和材料进行安全检查,如果发现破损、开裂、锈迹等情况,要随时维修和更新,并告知幼儿潜在的危险性。幼儿进行高难度、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并和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要进行防护?怎么样进行防护?进行从高处往下跳、攀爬等运动时,要和幼儿一起铺上海绵地垫;进行水枪射击、重物抛接时,需要穿上防护衣、防护帽;进行户外搭建、砌墙、收割等活动时,要戴上防护手套;在户外开展木工活动要戴上防护眼镜。
总之,安全教育要结合具体的活动内容,随时随地进行,逐渐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