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主题三
拓展阅读 案例:开学第一周
支持性课程是体现我园核心理念的一种课程模式,是基于儿童立场,转变教师观念,关注幼儿经验,并在教师的支持下主动和谐发展的园本课程。本课程的核心意义在于,帮助幼儿实现主体价值,促进幼儿的生命像胚芽一样健康自由地成长。
基于支持性课程的核心理念来对小班幼儿在学期初的入园适应,转变以往小班教师哄骗,拉衣服排队等观念,关注幼儿从家庭、社会到幼儿集体生活的经验基础,满足不同幼儿在入园适应,融入集体生活中共性、个性的需要,并借助支持性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多样有趣的活动内容、有效的家园协调、适宜的大带小互动等方法,引导小班幼儿逐步在自主生活、自主游戏、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应、融入幼儿园生活。
一、支持性课程的设计起点是幼儿行为观察
幼儿进入幼儿园,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生活。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当下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是教授孩子们必需的知识吗?是规范孩子们的常规、习惯吗?还是教会孩子们如何与同伴相处?或许我们在下面的照片中能够找到答案……
看完这些小班幼儿刚入园的照片,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小班幼儿刚入园的常态——“哭”。的确,每年的九月初,几乎每所幼儿园都随处可见哭成“泪人”的孩子们,进园哭、吃饭哭、睡觉哭……
哭是孩子们最直接的情绪表达,好的教师应该从幼儿“哭”的行为中读懂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们的需要。支持性课程的起点就是幼儿行为观察,那么我们从小班新生入园“哭”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呢?
因环境的陌生而安全感缺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感是每个幼儿的最基本需要。离开了熟悉的人和环境,幼儿内心的安全感受到挑战,从而哭闹不止。
3—6岁幼儿的自控能力差,情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另一端。这个时期幼儿情绪的变化具有外显性,常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害怕就哭,开心就笑,生气就瞪眼跺脚……
小班刚入园幼儿的哭闹行为是其对来自环境压力的一种情绪宣泄。成人面对焦虑、缓解压力的方法很多,比如运动、旅游等等,而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的限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哭闹、摔打物品。
看见小班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作为一名小班教师,我们的观念在改变:一份真爱,十分耐心,陪伴等待,理解支持。
二、支持课程的实施
(一)耐心、理解、陪伴与等待
故事1: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入园的第一天,爸爸妈妈一起来幼儿园送肉肉。肉肉不愿意让爸爸妈妈离开,一直抱着妈妈。这时爸爸走了过来,抱住肉肉并和他聊了一会儿,妈妈就走出了教室。接着,老师从爸爸的手里接过肉肉,随后爸爸也离开了教室。肉肉的情绪激动,一直大哭。
对话一:
教师:肉肉,你会小便吗?
肉肉:不会。(声音很小)
教师:肉肉,你会吃饭吗?
肉肉:不会。(声音很小)
教师:肉肉,你可以自己穿鞋子吗?
肉肉:(摇摇头不说话)
对话二:
教师:肉肉,今天自己吃点心,好吗?
肉肉:不好。(老师喂点心)
教师:肉肉,你可以试一试自己吃饭吗?
肉肉:不要,我不会。
教师:肉肉,自己去小便,我帮你拿照片好吗?
肉肉:不会。
对话三:
教师:肉肉,今天我们试一试自己拿勺子吃饭,好吗?
肉肉:好的。(当天午饭时,肉肉开始自己吃饭了)
师:肉肉,今天我们户外活动的时候去玩一玩,好吗?
肉肉:可以的,我玩什么啊?
师:你想玩的都可以去玩。(肉肉开始尝试着玩了小木马、攀爬架)
一开始,老师和肉肉对话,肉肉只是摇头或点头来回应。经过几天的相处,肉肉慢慢与老师之间建立了信任,并且产生了依赖,不但有主动跟着老师的需求,也能够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支持策略:
(1)“全家福”——爸爸妈妈陪着我
我们收集了每个孩子的全家福,并装饰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学期初时,照片是贴在板上的,后来为了使孩子拿取方便,就把照片布置在了进门的柱子上,用彩色的夹子夹好。孩子可以随时拿到自己的全家福。
2.老师陪着我
肉肉在幼儿园期间,老师尽可能地多陪伴肉肉,在肉肉有需要时,老师总能出现在他身边。
3.家园及时联系
肉肉宣泄情绪时,我们也和家长做了及时的沟通,了解了肉肉在家里和幼儿园不一样的表现,通过家园的及时反馈,让肉肉能够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入园半月有余,肉肉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通过全家福、老师陪伴、家园及时沟通,肉肉现在可以主动跟家长说再见后走进教室,也可以自己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例如: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等,在老师的引导下,肉肉也能够参与到各项活动里。
故事2:想爷爷的佑佑
第一天,晨间入园,佑佑和爷爷分别后,拉着老师的手,一直念叨着,“老师,我想爷爷。老师,我想爷爷了,带我去找爷爷吧。”一边说一边哭。教室里有一部分孩子正在开心地玩撕报纸游戏,老师邀请佑佑一起加入:“我们在撕报纸呢,特别好玩,你也来吧。”老师把报纸放在佑佑手上,佑佑一边躲避,一边哭着说:“我想爷爷,我想爷爷。”
这时,吴老师来到了我们教室,看了一会儿,蹲下来问佑佑:想爷爷了,是吗?”佑佑眼睛看着吴老师,认真地点点头。吴老师继续说:“爷爷也很想你。”佑佑听了后,似乎找到知音,“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吴老师又问:“你的爷爷喜欢干什么呀?”佑佑此时情绪平静了许多。抽泣着说:“爷爷喜欢看报纸。”吴老师抱着佑佑,给佑佑读了一段报纸,读了一会后,佑佑很专注地听着,情绪渐渐稳定了。
支持策略:
(1)等待倾听幼儿。面对刚入园的孩子,老师要慢一点。在孩子有情绪时,老师要倾听孩子,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孩子采用适当的方法,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适当宣泄情绪。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孩子合理宣泄。有的孩子想画爸爸妈妈,有的孩子想在一个小空间里安静地待一会儿,还有的孩子想撕报纸。老师需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材料,帮助孩子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
(二)材料与环境缺一不可
故事1:玩串珠
材料投放:人手一个小篓子、若干彩珠、串珠彩绳若干。
空间支持:事先将教室内的柜子和架子尽量靠边摆放,腾出一大片自由、安全的空间给幼儿。
玩法介绍:教师先后将绿框里的彩珠散放到地上,同时“哇!”……
现场描述:伴随着老师的“哇”声,孩子们也纷纷说“哇,好多啊!”“看,这里有。”“快。”……有的孩子刚开始坐在椅子上不愿意玩,看到同伴发出呵呵的笑声,于是也离开座位,这里找、那里找。“看,我的多。”“看我的。”有的幼儿开始自发地与同伴交流…….地上所有的彩珠都捡完后,再次将所有的彩珠“哗哗”倒在地上,又引来了孩子们一片欢呼声……就这样先后玩了三遍,笑声不断。
“动”的环节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教师引导孩子们开展“静”的活动。教师给每人提供一根串珠彩绳,引导孩子们将自己所捡到的彩珠串成项链……孩子们愿意坐在小椅子上自己尝试,有的小朋友自主坚持的时间长达15分钟;最后,在老师的协助下,将项链打结,挂在脖子上。有的幼儿还忍不住戴着项链到镜子前照照,开心地笑起来。
故事2:区域——给幼儿一个情绪栖息的场所
在美工区,采用了超大、超长的白纸,幼儿可以肆意地在纸上涂抹、印画,第一次投放了五彩印泥盘、各种印章、水彩笔,孩子可以在不同的色块里,蘸上印泥,印出不一样的图案。第二次提供了海绵刷,有花纹的滚刷、花瓣形的按压式刷子,孩子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刷子,创造性地表现。第三次提供了颜料,是一次小组作画,以儿歌的形式,引导幼儿用手掌作画,感受不同作画方式的乐趣。第四次提供了四色颜料,不同大小的排刷、毛笔,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用不一样的笔绘画的乐趣。
支持策略:
(1)注意力转移。当孩子们沉浸在分离焦虑中时,用有趣的活动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情绪暂时稳定下来。
(2)活动形式多样,感受学校游戏的快乐。在家里或者培训机构,孩子们也许能够接触到用颜料作画,但不一定能使用这么多的材料。孩子们在游戏中,会逐渐发现在幼儿园和在家中的区别,觉得在幼儿园也是好玩的。
(三)面向全体,兼顾个别
故事1:分小组,大学问
开学初,幼儿坐到桌子边时没有明确的分组,哪里有空位哪里坐。活动时需要坐到桌子边时,很多孩子会问:“老师,我坐在哪里?”“老师,我找不到位置。”还有的孩子会因为要坐同一个位置而产生争执,从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对此,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跟进措施。第一次跟进是:告诉孩子,只要有空的地方都可以坐,如果有人已经坐在那里了,那你就去找其他位置。在老师引导后,孩子们不知道坐哪里,找不到位置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问的孩子依然存在。针对此情况,老师采取了第二次跟进措施:分组。下午点心时间后,老师跟孩子们交流了这个情况,并和孩子们一起,选择喜欢的动作形象作为小组的标记。在和孩子们讨论后,班级分成了斑马、长颈鹿、老鼠、小狗、熊猫、老虎六组。分组后大部分的孩子能够记得自己的小组,个别孩子需要老师提醒。开学初,班级孩子在进餐方面的习惯不是很好,每次吃饭时,总有孩子还没有将饭菜吃完就离开桌子,到区域里去玩玩具。班级中只有一个老师时,对此情况往往忙个不停。当有几个孩子离开桌子时,老师也无法准确对应每个孩子的位置。
对此,教师又采取了进一步的跟进措施:将每个孩子的照片贴到桌子的下方。贴好照片后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照片,并坐在相应的桌子边。贴了照片后,孩子们不知道坐哪儿的情况消失了。午餐时,如果有孩子离开座位,老师也能及时提醒,准确引导孩子坐回位置,继续用餐。
故事2:我的私密小空间
第一天结束后,我和梅梅老师、裴老师一起聊小朋友的情况时,发现大家都关注到了这样一群小朋友——坐在椅子上,看着其他人玩。
小羽毛、南南、皮皮、尘尘、悦悦这五个小朋友,他们很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茫然地看着其他小朋友,或是哭,或是游戏。在兴奋地参与游戏以及哭闹不止的孩子中,这五个小朋友则显得比较突兀。跟梅梅老师商量之后,决定在教室里增加一个私密空间。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不想游戏的幼儿获得一些安全感和归属感,慢慢认识身边的老师、同伴和教室的环境。当晚,梅梅老师就用轻泡沫板做了一个小房子。出于安全的考虑,梅梅老师还特别细心地在房子上留出了两个窗户,以方便观察。第二天,我们发现,这些孩子会进到小房子里躲一躲、玩一玩了,并且我们还能用相机捕捉到他的笑脸,能感受到他们高兴的情绪。
(四)大带小的融合
●课程进行之初——小班的孩子需要什么,大班的孩子能做什么
1.小班的孩子需要什么
在小班,学期初设计和组织适应课程之前,我们借助八月中旬启动的家访数据分析、小班家长会的组织跟进、期初课程前审议的理解内化、新生报到体验观察,以及教师的经验梳理后,已经在小班教师的保教心态与专业要求、班级环境与游戏材料投放、家园沟通与协作以及适应课程的设计上做了充分的考虑。本学期在进行支持性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还是会多问一句“孩子需要什么?”。所以,除了以上的课程思考,在统筹整个园所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把中大班幼儿纳入我们的课程资源,思考并实践小班幼儿需要的集体生活,除班级外,还可以拓展到整个园的幼儿、教师,由此大带小的课程也拉开了序幕……
2.大班的孩子能做什么
在大班幼儿常态的生活分享交流中,孩子们逐步流露出升入大班的自豪感,而在晨间户外运动中,孩子们也会发现小班幼儿初入园时的种种焦虑情绪。有心的大班老师在观察后,借助现在小班孩子的照片和以往自己班级幼儿在小班时的照片对比,引发大班的孩子们去思考:“我能为弟弟妹妹做点什么?”在课程实施之前,孩子们都会依托自己的个体经验,设计自己“带小弟弟、小妹妹的计划”,而后基于大班幼儿的自主需要,有的班级幼儿分小组、分批次进入小班,有的班级全班幼儿分批次进入不同的班级,还有的班级则是个别幼儿自主进入自己想去的班级……
“我愿意带小妹妹去池塘抓鱼。”
“我带小妹妹区白沙池玩……”
“小妹妹哭了,我会帮助她(怎么帮助?),给她擦眼泪,安慰她。”
……
(大一班:我们这样带弟弟妹妹)
课程进行之中——大班的孩子和小班的孩子在一起的故事
(1)让我和你一起玩
(户外运动时,队长:“让我骑车带着你去找奶奶……”)
(毅宣在小建构区和小弟弟一起用积塑片搭机器人)
“哥哥,我想要一个变形金刚。”
“那我教你,我们一起搭一个……”毅宣回应着……
(一一:玩颜料要穿包衣,这样衣服就不会脏了!)
(哥哥,我要气球,嘻嘻鼓起腮帮吹了一个大气球……)
(2)让我和你分享快乐
区域游戏结束后,飞飞和小弟弟一起跟小四班的弟弟妹妹们分享他们共同游戏的感受。
(3)让我们和你一起生活
(言言:山坡的小草正在维护,小妹妹,我带你去其他区域玩……)
(轩轩:“小妹妹别哭了,一会儿吃点心了,我和你一起去洗手。”洗手用肥皂,手心手背要搓一搓,像这样……)
(瑶瑶:玩完区域,我们一起收拾材料、叠好桌布)
课程进行之后——看见孩子的变化与发展
1. 大班——让我们静静地陪着你,和你一起适应……
大班的孩子回到自己班级后,聚焦的话题也是自己如何带小弟弟小妹妹。
大安:“今天我跟弟弟玩那个火箭头拼搭, 给他拼一个机器人他就不哭了……”
多多:“她哭的时候我给他擦眼泪。”
想想:“我和弟弟一起玩那个拧螺丝的游戏”
小安:“有时候我哄他们,可是他们就是哭个不停,要妈妈要奶奶什么的,我也没办法,就只好在旁边陪着她……”
——大班哥哥姐姐在亲身体验带小弟弟小妹妹的过程中,理解弟妹们的情绪,关注他们的需要,尝试用陪伴、共玩、安慰等方法照顾弟弟妹妹,展现了他们理解身边人的情绪和需要,并给予力所能及帮助的好品质。
2.小班
多多在姐姐们的陪伴下,玩着玩着不哭了。
辰辰和仔仔被大班的哥哥做的积木手枪所吸引,嘴巴里不再念叨“我想妈妈了”。
乐乐说:“我想去画一会儿画,画一个家。”
跃跃咧着嘴巴笑了……
——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小弟弟妹妹们发现幼儿园里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游戏,他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开始愿意来幼儿园了,慢慢地从不适应走向了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