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故事,要从寻找一张照片说起。
为迎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社里策划出版《人教人论教材》,致敬曾为新中国教材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教前辈。我有幸参加了选编工作。
我们挑选了75位已故人教人撰写的谈论教材的文章,并准备附上作者照片和简介。经过几番努力,我们找齐了74位,就缺一张陈同新老人的单人照。陈同新,何许人也?人教社成立后,他历任自然组组长,理化编辑室主任,是新中国理化教材的开山鼻祖,主持编写了小学自然和中学理化课本。
没有陈老的照片,怎么办呢?有人提出,可以用作者编写的教材封面代替单人照。但这样,就会留下遗憾。我想,还是应该再努力争取一下。
可是,怎么找呢?我们梳理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他曾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系任职;另一条,他是民盟盟员。
我先拨打了内蒙古师大老干部处的电话,无人接听;又先后联系了民盟中央组织部的马同志、民盟内蒙古自治区委组织部的徐部长、内蒙古师大统战部的恩部长,可惜,他们都不知道陈同新这个人。一时间,寻找陷入僵局,线索几乎要断了。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恩部长告诉我,联系上了学校物理系的老书记,他曾担任过陈同新先生的助教。老书记提供了一条线索:陈同新的女儿叫陈渌川,曾在北京建筑大学任教。第二天一早,我电话联系了建筑大学老干部处,对方答复,陈渌川1997年就退休了,并提供了她的手机号。有了陈老女儿的手机号,我感到即将大功告成,很是兴奋。可电话一直无法打通。事情又陷入新的僵局。我只得再次联系老干部处。对方表示,他们会再想办法,并让我留下联系方式。
又是一段杳无音信的日子。而与此同时,《人教人论教材》的编校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要是这张照片再不到位,就真要留下遗憾了。
记得是一个周二的上午,我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请问你是曹老师吗?我是陈渌川。”陈渌川,陈老的女儿!我大喜过望。当晚,陈渌川就传来了陈老的单人照和简介。于是就有了《人教人论教材》中这样的一页。
功夫不负有心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人教人论教材》如期在社庆70周年前夕顺利出版。在人教社72年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像陈同新先生一样,默默耕耘在教材园地的编舟人。
老一辈人教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标杆。我们寻找的是陈老的照片,追寻的是人教人献身教材事业的坚实足迹。
从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他们: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严谨务实、笔耕不辍的治学品格;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人格风范;
心系人民、胸怀天下的教育情怀。
这便是我从老一辈人教人身上读出的“人教精神”。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教社老同志重要回信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讲好新时代教材编研出版故事贡献力量,续写人教精神的华美乐章。
演讲者:期刊编辑室 曹周天
上一篇:何况:大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