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义:回忆唐钧老师
著名英语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创建者之一唐钧女士,于2024年1月10日辞世,享年95岁。唐钧是上世纪60年代初创建人教社外语编辑室的元老之一,是新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事业的先行者。她组织编写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全国使用时间最长的英语教科书,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界拥有较高的声誉。人教社原副总编辑,著名英语教育家刘道义老师是唐钧在北外的学生,后来又成为人教社的同事。在人教社建社70周年时,刘道义曾撰文回忆唐钧,经刘老师授权,特此转发此文,以送别唐钧老师。
1977年夏,我接到了教育部借调参加全国中小学教材会议的通知,来到沙滩后街 55号报到。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大、中、小学教师和由五七干校回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共200多人,集中住在西苑饭店,以会议的形式,赶编全国通用教材。两年内,我们完成了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制工作。1980年,我正式由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从那以后,我就步入了中小学英语教材课程教材研制的新天地,由教师变成了编辑,我的工作也由面向一所学校转为面向全国的学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30多年弹指一挥间,我由一个青年转眼成为鬓发灰白的老人。然而,回首往事,我无悔无恨,而且深感自己是个幸运儿,赶上了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在改革开放“尊重教育、尊重人才”的年代,我得以在人教社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前辈指引下,扎扎实实地从事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师训等工作。与我的同事一道编出的课本,用量达亿万册之多,学生人数可谓世界之最。1968年以后出生的人几乎都曾读过我们编的英语课本。至今,我仍时常到各地讲学,青年教师往往带着敬仰之情前来与我合影,还说:“我们是读您的书,教您的书成长起来的!”听到这样的话,我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感到有愧。欣慰的是,人教社的教材培养了几代人;可是教材是团队工作的成果,我却因为身体健康仍在工作,代大家“受奖”,这就让我有愧了。
我必须表明,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全仰仗人教社的领导和同事及社外同行对我的厚爱与支持。诚然,我一向是勤奋的;但是,世上勤奋者无数,然能有作为又为世人承认者为数有限。我这个人不信宿命论,可是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历程,好像处处真有贵人相助,使得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外语教师,步步高升,成了人教社的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还成了中共十四大代表,在基础外语界享有一定的声誉。想起那些贵人,我心怀感恩之情。在这些贵人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师长要算唐钧、叶立群、张志公了。关于志公先生,我已有一文《铭记张志公先生的教诲》,收录在我的自选集中。今年(按:2020年)正值人教社七十华诞,我想趁此机会写一写唐钧老师。我的这篇短文也可向人教社的年轻人诠释人教社精神的内涵,希望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刚刚创建的人教社外语编辑室
唐钧老师是人教社外语室原主任。她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的翻译课老师。正是她推荐我参加通用教材编写工作的。她年长我十岁,又是老师,我理应称她“老师”才是。可是,人教社有个传统,大都以“老”“小”加姓称呼,或直呼其名,于是我也顺大流称我的老师为“老唐”了。老唐性情温和、平易近人。1962年人教社成立外语室,她由北外调来编写中学英语教材,因此熟悉我国外语界人士。1977年全国中小学教材会议以及后来人教社组建外语室英语组,主要是由她负责完成的。据我所知,她对每一位新调入人教社的人员都做了必要的了解,不仅考虑其业务水平和是否有中小学英语的教学经历,而且考虑其为人。这就为后来英语组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方面保证了英语组成员相处和睦、团结合作;另一方面保证了教材编写符合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
20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教社外语室同事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感受到改革开放春风的温暖,人人都鼓足了劲,把“课前到书”当作政治任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暇去争名夺利。而老唐的敬业精神尤为突出,她是我们的领导,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为了赶编高中代用课本,老唐和刘锦芳常常通宵达旦地干,不顾身体、不顾家务,真是两位“拼命三娘”。老唐不擅长辞令,从不张扬,可她是个非常优秀的编辑,文字功底很强。她写得一手好字,字迹工整、秀丽,真是字如其人。她的文风也十分严谨,可以说一丝不苟。她改稿非常认真,极为细致,从错别字到病句从不放过。人教社实行三审制,她作为室主任是二审,而经她审改过的稿子到了三审,改动一般就不多了。我们这些年轻编辑,手稿经她修改润色后,不但受益很大,而且发稿时心里踏实了许多。
老唐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1984年2月,她的丈夫突然病逝,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要她独自抚养。沉重的打击使她身体变得虚弱,但是她仍然顽强地工作。虽然一人负担家庭生活艰难,可两年以后,她把正编审的名额让给别人,自己以副编审的身份主动提出离休。她自己实干,对人谦和,说话从无训斥语气,而且经常鼓励年轻人。记得我初到通用教材编写组负责小学组时,她看过我编辑加工的稿子后,总是面带笑容地称赞,然后提出意见。这使我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在她的领导下越干越带劲。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甘当人梯,急流勇退,刚过55岁就退居二线,把领导位子让给年轻人。从那以后,她专心致志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唐钧(右一)与八十年代的人教社英语室同事
她默默无闻地继续工作,支持课程和教材改革,提供资料、搞调查研究、审校稿件。同时,她因拥有大量历史资料,好像一座“活资料库”。她参与了《中国教育大事典》《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外国语卷·英语》《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 英语卷》等重要文献的编写,为我国外语教育事业作出了别人无法替代的贡献。她尽管已入耄耋之年,仍能用电脑不断写作,干了许多工作,然而现在她却似乎已被人遗忘。她是个有涵养的人,可以说已达到了“看得开,放得下,不为物累,不为情牵”的境界,真所谓“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我想“意净心安”也是她老人家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吧。我之所以要写老唐,第一是为了让世人知道,我国改革开放后全国使用时间最长的英语教科书是由唐钧组织编写的,她的历史功绩不可泯灭;第二是通过她的事迹颂扬人教社的传统精神:敬业、严谨、团结,以及她的个人品德。
唐钧小传:
唐钧,湖南宁乡人。于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当时国家为培养建国后需要的外交干部,从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招生,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即今北京外国语大学)。那时唐钧是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考上北外,随招生的人来到北京,开始了参加革命的生涯。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政治八个月后,就到北外学业务。1954年至1956年在北外英语系研究生班学习,之后分配到翻译教研室,担任翻译课教学。1960年评为讲师。1960年冬,教育部为编写十年制中学教材,从全国各地借调有经验的、水平高的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唐钧被借调来人教社。1962年人教社外国语编辑室成立,她正式调入,在这里长期工作直到80年代离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