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人教风采

谭永平:向这十年所有的日子致敬

时间:2023-04-10

“我们这十年”

主题系列随笔征集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以来人教社各项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历史经验,激励全体人教人在新征程上继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人教社党委在全社范围内组织“我们这十年”主题系列随笔征集活动,获得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响应。应征文章普遍以亲历者、见证者的视角,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讲述“我们这十年”的不凡经历、感人故事。我们将陆续择优予以刊登。

向这十年所有的日子致敬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编辑室 谭永平

  最近,同事们纷纷撰文,回顾这十年里的点点滴滴。我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已进入第三个十年了。要让我来写这十年,我却不知道从哪入手。因为这些年每个日子都平凡。日常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早到办公室,直到下班可能都不出大楼,伏案写稿、改稿或集体讨论,偶尔出差,都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个别时候遇到困难挑战,相互支持着也咬着牙走过。这十年,和同事们一起奋斗,有许多事发生了又过去,有许多人相识成为朋友,也有许多人擦肩而过,更痛惜有几位师长离我而去……这十年,有一些事总在心头。

1 盲校调研听课后,倍感要用心编好特教教材

  2019年,《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的编写启动。给盲校学生编写教材,我们编辑室的几位都没有经验。成立编写组,当然要邀请盲校教师和特教专家加入,但是,编辑室几位也需要去盲校调研,了解盲校的教学实际。

  这一天,我们到了某盲校。进学校,正赶上课间操活动。随着铃声响起,学生相互搀扶、陪伴着共同去操场参加活动。老师介绍,低视力学生起到给全盲生带路的作用,他们经常这样相互帮助完成活动。课间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体操,而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旗操。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首先完成原地踏步、开合跳等热身活动,随后按照老师的口令,自如地完成旗操的全部动作。

  如果不是来到盲校,我无法想象这些学生们在学校怎样锻炼,也就无从看到他们在活动中的互助、从容和自信。

  走进教室,听的课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上课期间,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引导,通过阅读盲文教材、听老师介绍实例、听和看视频的介绍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时,小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合作互助。还有一定视力的学生,向同学介绍他所看到情况。他们认真阅读盲文版的教材,并积极交流、互动,展示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引起我们注意:教材中设置的“蚯蚓走迷宫”的活动中,文字介绍出现了迷宫“一臂”和“另一臂”的说法,一名同学感到特别费解,产生了小疑惑。后来,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助下,学生理解了。在座谈的时候,我们知道,盲文采取的是拼音方法,与“一臂”同音的词很多,学生不太能理解一些不常见的拼音组合。

  个别孩子语言表达有一定障碍,但是,他回答老师的提问很主动、很努力。十几岁的少年,在讨论对话的时候,有时也表现得天真烂漫甚至调皮。

  后来还有这样的调研,我们更加了解了盲校的实际情况。这对于编写适合盲校学生使用的教材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了要避免“一臂”这样的不太常见的文字,我们知道了教材设计的活动可以发挥学生小组互助……

  跟以往去普通学校的听课调研相比,这样的调研印象尤为深刻。在这里,我看到那些特殊的花季少年,虽然视力不太好,但是他们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内心充满了阳光。为这些心中有光的少年编写教材,是责任,是荣幸。

  现在,这套盲校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正在各地的盲校使用。

2 高中教材编研出版——虽千锤百炼,仍如临深渊

  当前高中学生正在使用的生物学教材,是2019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仅仅是编写过程就历经三年多,在教材编写启动之前,我们就开展了相应的专项研究,如果把研究、酝酿、准备的时间算上,应该有十年的时间。

  2010年,人教社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生物学教科书的百年变迁是其中一个研究子课题。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级关于教材的课题研究。这些课题,虽然难以直接转化为教材编写,但是,却能为教材编写从历史、现实视角提供启示。

  在上一套高中课标实验教材投入使用后不久,我们就针对这套教材的教学适切性展开了研究。编写组做了大量的回访、调研,到过全国大多数省市,走访过东西部许多学校,直接进课堂了解教材在一线的教学实际情况。这样跟踪了解教材使用情况,持续多年。2015年前后,我们专门针对原实验教材如何继承发展而立项的专项课题约十项。这些研究,系统梳理、研究原实验教材的适切性以及如何改进。2016年开始,编写组还针对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中央有关文件提出的新要求开展研究,梳理、分析生物学的学科本质,探讨生物课程的育人价值,研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教材编写如何落实。有关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在刊物发表。粗略统计,近十年来,人教社生物室发表的关于教材教学的论文约200篇。这些研究,为编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得教材编写真正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

  2016年高中教材编写启动后,全体编写组讨论会就开过很多次。编写讨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每个人写的内容都要过堂,接受大家批判,极为考验作者心理承受能力。我记得,其中有一次教材讨论会连续开了8天,几乎到达精力承受极限。作者交稿后,我们自己部门修改、打磨书稿的次数已经记不清了,记得有些工作是夏天晚上大楼空调停用后挥汗如雨加班完成的。编写期间,以及教材正式出版前,还有包括审查专家在内的多位专家审阅书稿。上百位专家、老师参与教材审读,上千名学生参与试教。

  教材自2019年开始使用以来,有不少读者来信、来电,提出教材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读者真诚的帮助,我们心怀感激。每年教材发稿之前,我们都会通读教材,梳理读者意见,进一步完善教材。

  应该说,作为教材编写的专业队,我们以此为职业,态度一向端正;我们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也很多,内部再三的打磨以及专家、老师、学生、家长们的持续关注帮助,使得教材历经千锤百炼。但是,即便这样,每一个开学季,我依然如临深渊。二十多年的教材编研出版经历告诉我,我们是凡人,只要有可能出错的环节就会出错;我们擅长挑错,但是找出错误和确保没有一处遗漏难度是天壤之别。经过努力,我们可以基本消除低级错误,但是零差错、无瑕疵,依然是我们尚需努力奋斗的目标愿望。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教材高度关注,零差错原本是出版物的“天花板”但却成为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努力再努力,就会进步! 

  特别感谢读者一直以来的理解、支持、包容和帮助,并恳望大家继续包容和帮助!

  十年里做过的工作,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两件事那样,在经历一个个平凡的日子后,似乎都瓜熟蒂落般自然。那些日子早已散失在来路上,凝结在教材的书页里,在千千万万的课堂上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十年里,遇到的困难、奋斗的经历、取得的成绩,以及许多许多,都成为一个整体留在过去。依稀中记得那些日子虽平凡但不平淡,许多往事在心海翻腾,那些悲喜都已成过往无一分增减……

  此刻,在脚步匆匆继续追赶时代的路上回望,真诚地向这十年里每一个日子致敬!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