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励耕计划教师培训(第二期)石家庄开班

10月28日,由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的2025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励耕计划教师培训(第二期)”在石家庄正式开班。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监事长葛振江、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体育美育处副处长刘瑶、河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张方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李雪、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海东等出席开班仪式。来自中西部23个省份的新一批330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本次培训。

葛振江在致辞中指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而教师则是连接两者的关键纽带。他希望老师们能够通过本次培训,提升预防识别与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素养,学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提升对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认知与干预能力。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将汇聚“家校医社”各方力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坚实屏障。

张方昉在致辞中首先对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长期以来对河北省教育助学项目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提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张方昉强调,本次“励耕计划教师培训”契合教育部最新提出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工作要求,对于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构建一体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海东在致辞中谈到,在“医教协同”“五育并举”的理念基础上,在“家校医社”协同育人的广泛共识下,新一年度培训融入“家校共育”理念,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家校共育”心理健康课程内容。通过积极探索更具实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治疗策略,让“医教协同、家校共育”的种子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我们是需要阳光雨露滋养的求知者,更是要为心灵播撒希望的耕耘者。”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白雪老师作为学员代表的发言,道出了每一位心理健康教师的双重使命。白老师表示,希望每一位参训老师都能带着思考而来、满载收获而归,在这场教育实践的“及时雨”中汲取养分,将所学所悟内化为育人智慧与力量,点亮更多学生的成长之路。


开班仪式后,李雪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田宏杰,先后开展两场主题讲座。李雪在讲座中突出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并从医疗视角提出了学校危机干预体系建设的建议,对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整体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田宏杰以《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题,围绕“家校协同育人”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深度分享,为推动家校协同赋能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解决方案。
融合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本次培训邀请知名医疗机构学者、高校心理学教育专家、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共同授课,内容聚焦家校共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定位、家庭治疗常用技术与干预策略、心理危机应对中的“家校医社”协同机制、家校沟通技巧与实践方法等核心议题,既有理论高度,更有实践深度。培训还深度整合河北省优质教育资源,邀请了河北多个地市的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参与授课,并将组织参训教师走进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河北正中实验中学6所心理健康特色学校,进行现场教学和经验交流。
2025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励耕计划教师培训”项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开展,计划在北京、石家庄、西安、贵阳四地分设4期线下培训,每期培训时长为8天,拟组织中西部23个省份的1300余名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参与线下集中培训,同时配套覆盖万余名教师的线上培训课程,形成“线下精准赋能+线上广泛覆盖”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中西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