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全集》编纂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5年7月18日,《叶圣陶全集》编纂研讨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召开。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徐忠波,人教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叶圣陶全集》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博物馆的专家,叶圣陶先生后人,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人教社相关代表,共30余人参加研讨。
邬书林表示,叶圣陶先生不仅是我国编辑出版界的前辈大家,学贯古今的教育家,经典传世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与时俱进、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人。《叶圣陶全集》不仅是一套书,更是一项文化传承工程。叶圣陶先生在人教社工作16年,对人教社的教育出版工作投入最多、贡献最大、感情最深,带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教出版人。当代出版人要关注教育和出版的深度融合,传承叶圣陶的文化精神,用编辑出版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自觉担负起新时代“守门人”的使命职责。
徐忠波表示,叶圣陶先生的思想理念是一座富矿,对于推动教育出版工作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编纂出版《叶圣陶全集》,是全景呈现叶圣陶各领域成就的重磅工程,更是教育出版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人教社要以打造传世经典为目标,为广大读者献上一套文献权威、系统完整、编排考究的大书、好书。
黄强表示,叶圣陶先生是人教社的鲜明旗帜和灵魂,编纂出版其全集是人教社的使命担当。人教社专门成立《叶圣陶全集》项目组,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集全社之力,编纂出版一套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系统完备的精品力作,并将同步建设叶圣陶作品数据库及学术思想研究库,开发系列衍生出版物,将人教社打造成为叶圣陶主题出版和研究重镇,激活叶圣陶先生思想文化资源的当代生命力。
与会专家表示,叶圣陶先生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为叶圣陶先生编纂出版一套全集,实为学界和出版界之热切期盼。 商金林介绍,编纂团队将启动叶圣陶相关资料征集工作,广泛搜集散佚文献,以“求全、求真、求新”为原则,明晰编纂思路,在收录范围、编纂体例、校勘标准等方面,展示现代学术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将《叶圣陶全集》打造成兼具学术深度与时代价值的经典之作。
与会专家对全集编纂方案展开研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建议,全集编纂难度很大,“全”之标准各异,但代表性作品不能缺失;“新”之标准,体现在不仅要重史料发掘,更要凸显主题,彰显叶圣陶的人格形象,体现人教社特色。
清华大学教授解志熙认为,当前学界对叶圣陶先生多方面成就、贡献及其人格特质的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在全集编纂思路上,要以“正本”为基础,梳理作品版本流变情况,严谨校勘,同时兼顾读者需求,提供精准扼要的注释。
《新文学史料》主编、编审郭娟提出,应当全面系统搜集能够体现叶圣陶先生个人特色和成就的代表性作品;建立统一的编纂体例规范,尤其要注重题注编写,既体现学术性,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文献线索;严格把控校勘质量,精益求精,避免留下遗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洁宇建议,全集编纂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重视总序撰写,明确呈现叶圣陶研究现状,阐释其当代价值,凸显全集编纂对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底本选择应在遵循总体原则的前提下具体而异;分卷标准、集外作品的编排需反复斟酌,确保全集的学术质量和编纂体例的科学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陈艳提出,叶圣陶先生的影响力涵盖文学、教育、出版等各个领域,叶老全集编纂是文化史上的大事,未来将会出现一大批叶圣陶研究成果,甚至可能推动叶圣陶研究热潮;要重视搜集叶圣陶手稿。
《鲁迅研究月刊》主编、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姜异新认为,“求全”是一个动态过程,既体现为文献数量,也体现在全面呈现叶圣陶人格上。全集编纂有许多难点,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善本”;注意搜集手稿,严格鉴别未刊稿、书信等特殊文献;分类要清晰,突出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浴洋从学术成果文化传播的角度,提出既要充分汲取传统全集编纂的经验,也要考虑当代文化传播语境,注意图像、影像、声音、题词等多种散佚资料的搜集,研究创新性的编纂方式,还要重视索引。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在总结中表示,人教社将依托专家资源和专业编辑团队,细化编纂方案,全力推进这一重大项目,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柴如瑾)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