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一套讲述中国故事的英文读物何以“风靡”?

时间:2025-07-09

  当一位美国中学生因为读了《爱上火锅》而迷上中国美食,当日本老师通过《京剧中的民间偶像》把“包青天”的故事搬进课堂,当马来西亚读者对照《西安的前世今生》开展一次深度游览,由这样一册册图书组成的“中国读本”(China Readers)丛书,正在以最“亲民”的方式,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圈粉”。

  一套讲述中国故事的英文读物,如何让中国故事跨越文化差异,走进海外读者的心?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起,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习(圣智学习公司)历时3年联合打造的“中国读本”丛书,目前共出版4辑20册,先后于2020年5月、2021年8月上市。《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从人教社获悉,该套读本全球销量总计已达百万册,涵盖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火锅”到“春节”的碰撞

  “什么?还是要写蛇羹?”当美方团队围绕饮食文化话题,第三次提出这个选题时,中方团队终于坐不住了。蛇羹有话题性,但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经过又一轮沟通交流,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放弃猎奇的蛇羹,选择了国外流行、国内国民度也很高的火锅。

  在“中国读本”丛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常务副书记郑旺全的讲述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一个是“碰撞”、一个是“磨合”,再有就是“地道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中国读本”丛书编写秉持“中外合作,以我为主”的原则,丛书主编、副主编由中方团队主要担纲,从整理资料、商定提纲,到审读文稿、挑选配图、设计版式,中方编者全程深度参与并严格把关。在整体框架上,同样以中方为主,提出并与外方团队讨论确定了体现中华文化的4个专辑:智慧与信仰、文学与艺术、科技文明、民俗风情。而如何细化选择中外双方都感兴趣的选题,成为双方“碰撞”与“磨合”最多的环节。

  “选题讨论时,我们的编辑团队最初更注重话题内容的系统性、概括性和准确性,习惯从宏观到微观进程阐述;外方团队更愿意从小切口入手,考虑一些故事性和趣味性。”郑旺全说。比如,中方团队希望能以“孝道”为核心介绍中华传统美德及家庭观念。但外方担心国际读者不理解孝道以及中国人的家庭情结。反复考量之后,中方团队决定把春节作为“外壳”,从国际读者好奇的“春节大迁徙”现象切入,写到中国人回家团聚,春节贴春联、挂福字、拜年、发红包等习俗,并以《回家过年》(Home for the Spring Festival)为书名,展现中国人追求团圆和睦,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传统家庭观念。

  用春节解释孝道,用“西安的前世今生”浓缩中国历史,以小切口的熟悉化解大主题的陌生……“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解决矛盾的办法,有的话题和观念就是要找到一个外国读者感兴趣的‘外壳’,然后把我们希望传达的内容装进去。”郑旺全告诉记者。

地道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在“中国读本”首期推出的丛书中,有一本书深受大家欢迎,就是《孔子生平与思想》(Confucius: His Life and Legacy)。要用地道英语讲好孔子的故事,还离不开一位能从中外角度理解中国文化的作者。他就是被中国团队亲切称为“中国通”的帕特里克·华莱士。帕特里克不仅富有编写教材和人文读本的经验,他还曾在中国居住了18年。书中,他以当事人的叙述视角落笔,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感,用地道鲜活的语言讲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在《爱上火锅》(Let’s Have Hot Pot!)里,他提到了在东北和中国朋友第一次去吃火锅的回忆,还写到跟家人一起乘坐高铁,去敦煌游览的经历。这也是“中国读本”能够“俘获”众多外国读者的原因之一,那就是以实促写、以情为文,加上作者本身的语言功底,避免了翻译体语言的生硬。 

  又比如,在京剧文化的大选题下,如果直接介绍京剧的行当和唱腔,年轻读者可能兴趣寥寥。但若从花木兰、包青天这些“民间偶像”切入,故事就能变得更加鲜活,并且能够承载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在郑旺全看来,与外方作者沟通、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个过程面临诸多挑战。他常常鼓励自己的团队说:“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和道理,很多时候对方并不能完全理解和认可。沟通的过程如同抽丝剥茧,需要不断打破固有的认知,重建更全面真实的印象。”

  为此,在各分册的编写过程中,丛书团队达成一致,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从国际读者已知的文化现象和故事入手,完成故事的讲述和有意义的表达。除了追溯历史渊源,还注重体现话题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的内容。比如《孔子生平与思想》不仅讲述孔子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成就,还强调孔子思想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以及他的思想对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问题的借鉴价值。这一总体思路,在反复打磨和推进文稿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外方团队的认可。

  用地道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不仅要把故事讲好,还要讲得准确。在审稿阶段,人教社邀请了高校学者、社内文史专家,以及与分册内容相关的其他专业领域的学者,例如来自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以及来自中国外文局的译审审阅稿件,这样一个“审稿天团”,确保了丛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与严谨性。

走出去的小型“摄影展”

  在电商平台上,许多读者评价“中国读本”美得让人舍不得划重点。据了解,20册的封面图以及每册读本内15—20张摄影作品,是自近10个中外图库中精挑细选的,每一张都经历了从几百上千张同类图片中“杀出重围”。

  图库里找不到合适的照片,就联系专业摄影师专题拍摄,或向优秀摄影师获取作品授权。“《爱上火锅》封面,实地拍摄,耗时数个小时,最后才从上千张图片中选定了合适的一张。《沙漠中的艺术馆》封面是第1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中国功夫》封面出自名家李铁强之手。”谈到“中国读本”使用的这些图片,郑旺全如数家珍。中方团队一共联系了9位国内优秀摄影师,每一张图片都不将就,团队倾尽全力,才让读者有打开每一册读本都像是在观看一场小型“主题摄影展”的享受。

  在内页设计上,丛书把体现中华文化的摄影作品幅面尽可能放大,采用整页、跨页的形式,增强艺术感染力及视觉冲击力。在用纸上,设计师反复比较,特别选用无光铜版纸,真实地还原出图片鲜艳亮丽的色彩,同时反光不强,让阅读更舒适。

  高“颜值”反映了中外团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郑旺全表示,丛书从选题之初就确立了中外读者定位。一方面走出去,面向国际市场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外读者,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另一方面,面向国内初高中学生和热爱中国文化且有一定英语阅读能力的普通读者,把他们的英语学习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这也是人教社开发这套图书产品的初衷和背景。

  目前,人教社正推动“中国读本”丛书多维度开发。除搭配有音频之外,还在制作配套视频,并计划进一步研发和丰富专辑系列。在产品线上,丛书持续开发多语种读本,与对外汉语学习结合,已推出“中国读本”中英双语版、俄语版。

  “中国读本”项目自2017年底启动,历时3年,5次修订框架,8次面对面沟通,往来上千封邮件。对此,郑旺全感慨良多,就像《爱上火锅》封面上的鸳鸯锅,清汤与红汤同沸,才是滋味所在。文化走出去不是输出答案,而是分享故事;不是强调差异,而是实现共鸣。他希望这套读本能增进世界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也希望读本中传递的优秀文化和智慧能让中外青少年的人生成长受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点击下载:

相关阅读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