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报道:探寻叶圣陶国际影响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作为人教研究院中小学思政教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研究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主线,提起熟悉的叶圣陶社长,我们就在讨论,还有没有叶老的哪些方面,是很少被人研究到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剑桥大学《中国季刊》这本期刊在2013年有一篇文章提到了人教社和叶圣陶。我很激动,也很好奇,国际学术界也很关注叶圣陶吗?他们从哪些方面研究叶圣陶?叶圣陶作为我们中国的文化名人,为什么能够持续吸引海外研究者呢?今天我就“叶圣陶的国际影响”简单分享我的研究发现和感悟。
从文献统计整理就能看到,海外有不少文章都包含叶圣陶有关内容。这些研究文献有英语的、日语的、德语的、俄语的,也就是说有这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被叶圣陶的作品和人格启发着、吸引着。在这么多文献中,其中有一篇日本学者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整理了自1934年以来在日本发表的23篇研究叶圣陶的学术文章,以及自1922年开始,三十余本叶圣陶作品日译目录。这说明,叶圣陶的文学气质、治学态度,有着跨越一个世纪的智慧魅力。
纵观这些文献,大部分还是聚焦于叶圣陶文学家的身份。由于中西方的视角差异,从一方面说,这些海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发现。比如,一位澳大利亚的学者认为,叶圣陶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工友”这个概念的人。还比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叶圣陶鼓励女性接受教育、转变女性传统社会生态位的思想,是具有进步性的。这些都是国内学者较少注意到的。从另一方面说,站在西方视角评述中国主体,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叶圣陶其实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乡土文学作家,但有部分学者强烈聚焦在他小说中乡土的部分。这种对过去式的过分关注,存在一种想象的诠释。
当然,这些特异的角度只是一小部分。从整体来说,叶圣陶这样一位文化名人,能够持久地吸引各个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一定是因为他的思想和精神能够引起跨越文化语境的情感共鸣。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的《少年中国》一书,把叶圣陶与他的作品《倪焕之》作为整本书的开篇。我想,正是因为在倪焕之这样的角色、叶圣陶这样的作家,还有类似这些知识分子的青春形象背后,闪耀着光辉而奋进的“少年中国”形象。怀着民族复兴的持久渴望,叶圣陶努力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盛放他全部的理想,努力在战乱与落后中引领儿童快速穿过黑暗之门,他用艰难而积极的探索,展示了属于中国文化名人创造的新的可能。
叶圣陶作为一位文化名人,他不仅承载着作为一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深厚的情怀和卓越的思想,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也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开门办出版、开门办科研”,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发出中国学者声音。
顾颉刚先生在评价叶老时曾说,“一生的基础,就在早年”。作为青年人,我们要向叶圣陶学习,不断深入研究,不断精进专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本文作者舒博悉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章转载自《中华读书报》2025年2月12日第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