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继承和弘扬圣陶精神,用心打造精品教材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
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总编辑,为新中国教材建设和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也为人教社的长远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是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作为人教人,我们时刻铭记老社长的伟大功绩和崇高风范。
我们铭记叶圣陶老社长筚路蓝缕创建人教社,为人教社厚植鲜明的红色基因。解放前夕,他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召唤,从上海绕道香港北上,为新政权编写教科书,喊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教科书就要送到哪里”的口号。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编审局局长,受命主持筹建人教社。他说,“教育政策一定要掌握在人民政府的手里,所以教科书也一定要由国营的出版社来编辑、出版”。他组织研究起草了筹建新中国第一家教育出版社的工作报告,对人教社的职责任务、组织机构、人员搭配、资金来源以及管理归属等提出一系列具体方案,谋划了人教社的建设蓝图。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了社名,叶圣陶以出版总署副署长的身份,兼任人教社社长、总编辑。1954年,他转任教育部副部长,仍兼任人教社社长、总编辑。他在主持新编的中小学课本中,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社会,歌颂人民领袖。他说,无论什么课本,广义地说都是政治课本,“因为各种课本都要体现教育方针、体现政策、培育新人。所有的课本都要为这个总的目标服务”。这成为人教社教材工作的第一原则。
我们铭记叶圣陶老社长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编教材,为人教社筑牢坚定的人民立场。他说:“在咱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任何人任何事业,列为第一条的信念是为人民服务。出版事业当然也是如此。”他强调,编教材要做到适教利学,“应该时刻假想教师面临的情况,设身处地于教学活动中,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要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篇朗朗上口、引人遐思的经典课文《小小的船》,就是他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叶老亲笔回复了大量师生来信,收到回信的师生无不惊讶和感动。叶老强调,要多去师生中广泛调研,虚心听取意见建议。他带队到实验学校听课,并亲自试教,与教师研讨,听取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教材。为人民编教材、编人民满意的教材,是人教社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铭记叶圣陶老社长开拓进取,探索形成以人教模式为代表的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基本样态、编研出版基本方法和教科书供应基本制度。他将原有的“国语”和“国文”更名统一为“语文”,开启了“语文”作为学科名广为使用的时代。他倡导语文教材要文质兼美,理科教材要结构清晰、知识准确。他还非常重视教材插图,说教材里的插图,“决不是装饰和点缀,跟写在书里的书面语言有同等重要意义”;每每看到合适的图片或画本,他都会保存下来送给绘图科。他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带领编辑们在教材编写前广泛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情;编写过程中集中讨论,集体统稿,群策群力;编写后试教试用,进一步修订改进,形成了研编用三位一体的教科书编写方法。他提倡采用“句读”方式提高教材编校质量。他探索开创了由人教社供型、各地造货发行的教科书租型制度,有效解决了在印刷能力和交通条件局限下“课前到书”的难题。
我们铭记叶圣陶老社长高标准打造教材编研队伍,为人教社构筑深厚的人才基础。他广纳贤才,团结队伍,在人教社成立时说,来自不同部门和地区的同志“聚在一块儿是化合,不是混合,由于化合,大家成为更进步的新人,为编好、印好、供应好教科书而努力”。他根据毛泽东主席“增加编辑干部”的指示,在中组部的支持下,从全国各地调来专家、学者、干部充实人教社。在人教社建社不长的时间里,宋云彬、朱文叔、魏建功、刘薰宇、戴伯韬、吴伯箫、吕叔湘、张志公、王泗原等一批大家、名家汇聚于此,他自己更是其中的旗帜性人物。与此同时,叶老积极推动编辑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主持创办了提供交流经验和信息的内部刊物《出版情况》《编辑工作》,亲自撰写按语和文章;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社内编辑业务学习班讲座授课。在他的运筹和努力下,人教社大家云集、名家辈出,形成出版界传诵的“大家编小书”的佳话。
我们铭记叶圣陶老社长对待编辑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铸就人教人坚守的工匠精神。叶老把编辑事业看得很高、很重,认为“编辑工作就是教育工作”。他主持人教社期间,给吕叔湘先生写信,希望吕先生离开清华大学到人教社任职,他说:“任教于清华,受其益者不过学生数十辈,来我社编书,受其益者为无量数之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在叶老看来,编辑和教师都是思想文化园地辛勤劳作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甚至编辑的作用还更大一些。叶老强调编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以从事编辑工作为荣,反对“编辑是给他人作嫁衣裳”的说法。他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他的职业是编辑。他强调,编写教材不能拣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像蜜蜂那样,吸取百花精华,酿出蜜来”,同时要特别注意小的方面,“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把它改明白,看到不周密的地方,就把它改周密,一句话一个字也不能放过”。他撰写《标点符号用法》,组织编写《新华字典》并审读全部书稿,他关于“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辨析,以及关于“作”和“做”的使用区别,让人印象深刻。他使“严谨”二字成为人教社的风气,将“精益求精”刻为人教人的座右铭。
我们铭记叶圣陶老社长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出版家的敏锐洞察,重视和倡导阅读,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叶老指出出版界要为社会提供丰富的阅读供给。他说,“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出版物是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的”,“我们需要大量的稿子”,希望全国的著作家都听见这句话,慷慨地兴奋地提起笔来,为广大读者群创作。他还说,发行工作不单管运输和销售,还要管宣传和推动,不单叫读书的人有书读,还要叫不读书的人乐意读书;换句话说,就是把发行工作的重心放在读书运动上,想尽种种办法让不读书的读书,少读书的多读书,读了书的善于读书——这是发行工作者最主要的目标。这些见解,对于今天我们推动全民阅读,营造全社会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铭记叶圣陶老社长谦和善良、诚朴敦厚的君子风范,为人们树立道德榜样。他为人善良,对人宽厚,是公认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学者张中行说,“《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他学养深厚而又虚怀若谷,性情温和,待人诚恳,有着谦谦君子的典范。他对晚辈和蔼亲切、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作家肖复兴15岁时曾见过叶老,他后来回忆说,“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15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叶老自己多次写下“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以表心志。赵朴初先生称叶老为“一代师表”。他的道德风范,令人仰止。
七十多年来,几代人教人在叶圣陶老社长的谆谆教诲和精神感召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植根教育、服务教育的宗旨,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编研出版的专业队、国家队、主力军,人教社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先后编研出版了十二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承担了中小学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小学生读本的编辑出版任务;是国内唯一承担义务教育阶段盲校、聋校、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教材编研出版任务的单位。坚持“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所名;建成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组建人教研究院,入选国家级出版智库。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科书“租型代理”经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广大中小学生“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难题。
2020年11月,在人教社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教社老同志回信,勉励我们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推动事业不断发展。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材建设的领导,切实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融入教材研究、编写、出版、使用、管理全链条、各环节,把稳教材建设之舵。二是实施精品战略,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以教材的高质量服务教育的高质量,走好教材建设之道。三是深化学术研究,聚焦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研究,夯实教材建设之基。四是打造人才高地,完善人才培育和使用机制,着力锻造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养精深、作风严谨务实的编研出版队伍,筑牢教材建设之本。五是推动数智赋能,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融入数智赋能新赛道,塑造教材建设新优势,引领教材建设之变。
新时代召唤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履行好编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的力量。
(本文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本文转载自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