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图书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 书名: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普及本)
  • 编著:李岚清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年3月1日
  • 丛书:
  • 开本:16
  • ISBN:9787107174995、7107174991


天猫旗舰店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我愿意当好全国教育工作的“后勤处长”

题记

分管全国教育工作

当“后勤处长”就是要办实事

迫切需要解决三大问题:教师工资、教师住房、教育投入

对上层多讲增加投入,对基层多讲改革

改革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科教兴国,一字千金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教进程

继承发展,与时俱进

从心系教育到情系教育

第二部分 使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题记

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希望所在

解决不了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教师队伍就稳定不了

《教师法》为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奠定了法律基础

民办教师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少建一些楼堂馆所,多建一些教师住房

决不把“筒子楼”带入21世纪

不管多大的官,对老师都应当心怀敬意

第三部分 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

题记

提高办学效益,办好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

努力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发展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保证教育投入

政府不能以“教育产业化”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

各级政府要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

积极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助学

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爱国重教的义举令人敬佩

第四部分 把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

题记

(一)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宏观结构

又一次高校院系大调整

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共建、调整、合作、合并”

万事开头难

拆除森严的壁垒

“尚方宝剑”和“借东风”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高等学校不能千校一面

师范院校的“帽子”不能随便摘

农林院校都要“农转非”不足取

促进多学科融合,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

(二)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校扩招

改革高校招生收费的“双轨制”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大学或辍学

要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做得更好

高校扩招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

高校扩招与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为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人才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

后勤社会化改革,政府要主导,高校要主动

学生公寓要安全适用,不要追求豪华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一点也不能松懈

高校后勤供应要实行集中配送、连锁经营

高校应为发展我国的现代流通产业作贡献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藏书,更要用好书

读书、育人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高校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要与高校区域布局调整相结合

不能盲目建“大学城”

(四)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21世纪中国大学的基本功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实施“工程”,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应当提高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

破除“近亲繁殖”和“论资排辈”

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积极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以信息化带动高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引进国外最新的优秀原版教材

要改变“重理轻文”现象

要特别注意农村经济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政管理人才的培养

中医药教育要有新的突破

对艺术教育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研究生教育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

继续坚持留学工作的“十二字方针”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

(五)高校科技工作与产学研结合

改革科技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下决心解决高校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校高科技企业要真正“下海”学会游泳

初现“知识经济”曙光的大学科技园

杨凌──新型农业科技城

高校科技创新的三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高校应在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回顾与展望

高等教育十年改革与发展回顾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展望

第五部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

题记

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优先发展基础教育要认识到位、工作落实

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非改不可了

从“农村教育农民办”转变到“义务教育政府办”

县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要承担主要责任

乡政府并非无所作为

地方各级政府各负其责,中央政府也责无旁贷

积极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决心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靠没有文化的农民搞农业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开展对口支援,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必须规范义务教育学制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城市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治理择校高收费的根本出路

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

加快高中的发展

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义务教育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

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少年儿童接受教育

我经常担当“国家总督学”的角色

第六部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题记

(一)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是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

素质教育与全脑开发

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

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注意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国情教育要常抓不懈

提倡“团队精神”和“文人相亲”

(三)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出路

消除教材的“繁难偏旧错”

课程改革,时不我待

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学外语要注意的六个要点

不能丢掉汉字这个国宝

现行简体字应保持稳定,再学一点繁体字有益无害

加快推广普通话的步伐

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

(四)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凡是涉及学校安全的问题,我必问必管

(五)美育和艺术教育

为什么党的教育方针要加上美育

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

恢复和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

要让青少年了解艺术歌曲

不要让艺术歌曲成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

《一曲难忘》轰动校园

怎样补上交响乐这一课

(六)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的素质

采取多种措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外活动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第七部分 开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局面

题记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

把职业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

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连接的“立交桥”

中等职业学校亟须深化改革、规范名称

可以把大专和成人高校转制成高等职业学校

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要特别关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

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

职业教育重点推进五项改革

适应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成人教育推动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我建立了一个“小课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

访谈散记

引子

“洋学堂”与私塾

十五岁考入医学院

临时主编《新江苏报》

求学复旦

与汽车工业结下不解之缘

客串翻译

党委书记练“基本功”

学而不倦

兴趣广泛

带队申奥

健身健脑

力戒空谈,多干实事

牢牢抓住“尚方宝剑”

“借东风”,抓机遇

向前看,不争论,少宣扬,多实干

只抓政策,不批条子

既然看到了,就不能视若无睹

锲而不舍,一抓到底

让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都有机会学习

十年教育大事记(1993年1月至2003年3月)

后记

内容介绍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主要内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从温饱社会进入了初步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令世界惊羡。

在各项建设事业中,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成绩显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间中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基础教育特别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大提高了国民受教育程度;基本建成了结构比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各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已成为全社会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多形式的办学体制初步形成;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广泛、活跃,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教育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我国教育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十年间,一些多年的难题基本得到解决,有的问题虽还未解决,但也已有了解决的方向和基础。这十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平均增长20%,2002年达5 480亿元,是1993年的5倍多;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年平均增长19%,2002年达到3114亿元,是1993年的近5倍。20世纪结束时,全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也有了很大扩展。自1999年起,高等学校连年较大幅度扩大招生,到2002年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903万人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局面。

与其他建设事业一样,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是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到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从国家财政投入的加大,到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从“两基”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到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加强;从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到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从教师队伍的建设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指导和推动着十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十年间,有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究竟是如何作出和实施的?不仅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社会各界人士也很想了解。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李岚清同志,担任了国务院两届副总理,分管全国的教育工作达十年之久,是中国教育的决策者之一,领导和推动了这一进程。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新闻工作者,一直就想采访他。在李岚清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我们才有幸得到了这个机会,请他谈谈这十年间中国教育的重大决策是怎样作出的,谈谈他是如何抓全国教育工作的,谈谈他对中国教育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见解。

作者简介

李岚清,1932年5月生,江苏镇江人,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大学文化。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1981年至1992年,历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政府贷款办公室负责人,对外经济贸易部外资管理局局长,天津市副市长兼市委对外经济贸易党工委书记,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等。1993年3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同年6月任全国打击走私领导小组组长。1994年任全国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9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任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李岚清主要作品有《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李岚清音乐笔谈》、《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音乐·艺术·人生》、《原来篆刻这么有趣》、《李岚清篆刻艺术俄罗斯巡展作品集》、《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等。

精彩书摘

分管全国教育工作

记者:1993年您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教育工作,据我们了解,在您5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大约有近40年的时间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当时国务院领导分工,让您管全国教育工作,您是怎样想的?

李岚清:1993年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工时,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要我分管经贸工作的同时,还提出要我分管教育。我感到很意外,也感到很紧张。感到意外的是,自从我参加工作以来,没有做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对教育我的确是个外行;感到紧张的是,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及前途的根本大事,责任太大,担子太重,力不从心。再加上听说教育方面的难题比较多,也听管教育的同志说过,教育工作不好做,教育投入也不足,“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而社会上似乎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教育家,对教育工作批评较多,甚至有人说,教育和国企改革是中国的两大世纪难题,等等。当时我思想上压力很大,一时实在难以从命,请求总理是否可另作考虑,李鹏同志表示,其他三位副总理担子都已很重,难以变动。经过反复考虑,次日我在给李鹏同志关于我的工作分工问题的一封信中提出:“如果教育工作实在没有人分管,我也只能勉为其难,边学边干,去试一试。我想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少,也要花大量精力。”这就是当时我的实际思想状况。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领受了这一任务后,也就不再考虑什么难不难、干得了干不了的问题了,而是把思路转到怎样去做这项工作上。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大教育家孔子,后人给他的称号为“大成至圣先师”。我小的时候,虽已是上“洋学堂”时代,但寒暑假到私塾补习四书五经时,一进门还要先向孔子的牌位磕头行礼。春秋时期另一位思想家、政治家,“肚子里可撑船”的宰相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尊师重教的思想在我们这一辈人思想上的烙印是比较深的。

对教育我确实是个外行,但仔细想了想,前边似乎可以加个修饰语,还算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外行。虽然我没有做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但这几十年在各种岗位的工作中,我体会最深的一条就是人才太重要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人才。

我长期是从事经济工作的,这里我给你们讲一段切身的体会。1952年,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长春参加我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的筹建工作。当时国内谁也没有造过汽车,也不知道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怎么一回事。然而从1953年“一汽”破土动工到1956年建成投产,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厂,更确切地说是建成了一座汽车城,开创了我国的汽车工业。这其中固然有众多的原因,首先是中央的高度重视,有广大干部群众渴望建设新中国的激情,还有当时苏联的帮助,等等。但是,我认为其中最直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建厂领导同志能真正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早在筹建初期,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一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调集了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包括留学归国的专家、大学毕业生等,可以说是人才荟萃。在繁重的建厂工作中,厂里开展了广泛持久的培养人才的活动。对从党政军部门调来的干部,要求他们学文化、学技术、学业务,摘掉“白帽子”,变成专业人才;对从学校分配来的青年知识分子,要求他们结合担任的专业工作深入学习,尽快成为专家;对招来的青年工人,都进行了系统而严格的培训;还选拔了500多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赴苏联学习。为解决教员缺乏问题,除了聘请一批苏联专家在现场进行指导外,还提倡能者为师,让高学历和留学归国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员。那时,全厂干部、职工在完成艰巨的建厂和生产准备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学习上了。那时的“一汽”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学习型工厂”,厂里明确提出“出汽车,出人才”的方针。这不但保证了“一汽”的顺利建成和投产,而且还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工业战线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后来,我们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一度遭到严重的干扰、破坏,我们国家的建设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对此我们都有深切的感受。

20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我们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时,学校都停课了,人才从哪里来?除了“一汽”的支援以外,一方面争取尽量多地调集“文革”期间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我们还同武汉的高校合作,办职工大学,培训技术和管理骨干。我还请了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同志当职工学校校长,后来这位同志当了“二汽”的总工程师。“二汽”就是这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建厂任务。

七十年代末期,我参与同德国谈判汽车技术引进工作。当时奔驰汽车公司的人告诉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公司几乎全被炸毁了,但战后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又重建起来,而且比过去更好,主要原因就是该公司原来的人才还在。

在我整个工作的历程中,我体会最深切的是,要想把事情做好,大至国家,小至一个单位,都得靠人才;没有人才,再好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行。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没有好的和尚,再好的经都可能念歪了”。我们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大的方针、政策也是很好的,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合格人才,贯彻实施起来就会很困难,甚至好事都可能办糟了。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关键的一条是人才。培养人才靠什么呢?当然要靠教育。因此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于是,我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一定要尽心尽力地搞好分管教育这份重要的工作。

从心系教育到情系教育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