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图书

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

  • 书名: 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
  • 编著:曾天山等著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1月1日
  • 丛书:
  • 开本:16
  • ISBN:9787107295836


天猫旗舰店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教育科研事业蓬勃发展

一、初创基础阶段(1949-1976年)

(一)普及教育和“向科学进军”催生教育科研

(二)教育科研机构的组建

(三)中国教育科研体系已见雏形

二、快速发展阶段(1976-1999年)

(一)“科学的春天”和“三个面向”促进了教育科研的重建和发展

(二)教育科研体系的完善

(三)中国特色教育科研工作体系的形成

三、特色创新阶段(1999年至今)

(一)素质教育和自主创新战略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发展

(二)教育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

(三)教育科研进入自主创新的新时期

第二章 教育科研体系逐步健全

一、科研机构各有定位

(一)科研院所突出应用研究

(二)学校科研机构着重基础研究和校本研究

(三)学术社团侧重科研普及

二、科研机构亟待协同创新

(一)科研力量分散

(二)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

(三)科研实力发展不平衡

三、科研机构改进方向

(一)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强化教育科研机构

(二)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形成依靠教育科研机构的工作机制

(三)在现代科研院所建设中促进专业化发展

(四)在协同创新中完善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

第三章 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一、科研队伍日益扩大

(一)数量持续增长

(二)结构不断改善

(三)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二、科研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一)数量相对不足

(二)结构失衡

(三)待遇不高

(四)培训不足

(五)管理薄弱

三、科研队伍建设方向

(一)切实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

第四章 教育科研经费基本保障

第五章 教育学科体系相对完整

第六章 教育科研成果日益丰富

第七章 教育科研传播形式多样

第八章 教育科研评价制度齐备

第九章 教育科研影响更加广泛

第十章 教育科研任重道远

内容介绍

《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是我国第-部系统总结、辩证分析和深刻反恩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历程、成就和经验的通论性专著,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研究员领衔撰著。《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主要包括新中国教育科研沿革、教育科研体系、教育科研队伍、教育科研经赞、教育科研成果、教育科研传播、教育科研评价、教育科研影响、教育科研展望等方面的内容,书后还附录了新中国教育科研大事记、中国教育科研影响力调查问卷及其结果。《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具有系统性、知识性、创新性的特点,对于全面深化教育科研体制改革、探索教育科研规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可供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教育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阅读,亦可作为师范院校研究生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曾天山,1966年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兼任全国教育科研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战略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育科研管理和教学论研究。参与《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满意度测评”“教育基本现代化进展监测指标”“教育标准体系”等重要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商部重点课题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课题项目十多项。主要著作有《新中国教育科研通论》《教育科研的视野和方向》《教材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透视》《中国教育改革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等十多部。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书报资料《教育学》等转载。曾荣获全圜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精彩书摘

中国教育电视台于1986年10月1日正式播出,初名“中国教育电视”,1987年10月1日定名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是我国唯一的部门行业管理的国家级专业电视新闻机构,是具有教育影响力的主流电视媒体之一,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远程教育平台,也是传播教育科研声音的一条主渠道。

各教育科研机构、高校、教育社团纷纷创办教育学术刊物,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教育学术期刊网络。为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媒介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了教育期刊研究会组织。

(三)中国特色教育科研工作体系的形成

1.教育思想观念回归本位

1977年,邓小平以教育为突破口,对教育战线上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两个估计”率先进行批判,指出“两个估计不符合实际”,要甩掉“两个估计”的精神包袱。1977年11月18日的《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第12期发表《教育战线上的一场大讨论》的文章,揭露批判林彪、“四人帮”炮制“两个估计”的罪行,教育战线上拉开了纠正“两个凡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帷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并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教育事业也同样拨乱反正,恢复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重新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恢复了心理学的地位,一批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得以正式出版,满足了全国教育学科的教学需要,对纠正“文革”在教育方面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开始恢复重建了中国的教育科学体系。

2.开展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在一次教育座谈会上提出,教育现象中虽含有上层建筑的因素,但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他的讲话后来以《重视培养人的研究》为题发表在《学术研究》1978年第3期上,引起了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讨论集中在《教育研究》上展开,持续了十多年,发表的论文有300余篇。这次讨论虽然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但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对教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对于社会,不仅有政治功能,还有经济功能、国防功能、文化功能等;教育要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服务,还要为社会的精神文明服务。因此,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两大功能,而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只有个体得到发展,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促进人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教育界集中开展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虽然形成的各种观点都带有探索性,在学术界也没有达成共识,但在全国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它的理论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理论界。它冲破了思想的束缚,为后来教育科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