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材及教育理论图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

基础教育政策与课程教学改革/中国当代教育论丛

  • 书名: 基础教育政策与课程教学改革
  • 编著:文喆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丛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
  • 开本:32
  • ISBN:9787107253386


天猫旗舰店

目录

上篇 教育政策与素质教育

1.关于改进初中入学办法的若干思考

2.就近入学与义务教育的发展

3.对“就近入学”的几点认识

4.一锤不能定音

5.当前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6.浅谈义务教育与高价择校

7. 中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8.强化政府行为,改造基础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

9.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10.现代教育的开放性与远距离教育

11.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12.略谈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入发展问题

——中国教育面向21世纪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

13.素质教育三题

14.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和发展

15.努力创造新的教育

16.为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17.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18.教育,实际上也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

19.关于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若干问题

20.教育改革与管理创新

21.社会应为素质教育的实践创设条件

22.班主任的责任

23.“以人为本”和教育的几个问题

24.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几点认识

25.校长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中篇 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

26.浅谈启发式教学

27.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28.让素质教育进入课堂

29.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报告

30.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新人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31.北京市2l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暂定稿)

32.为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条件

——改革学生学业评价的若干构想

33.学习方式、传播方式与课堂教学改革

3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改革实验监控问题

35.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

36.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37.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38.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

39.关于转变教育观念的若干认识

40.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几点认识

41.做反思型教师

42.改进教师工作方式促成学生有效学习

4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验研究

44.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45.课程改革《北京方案》的回顾与思考

46.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47.学校教学三题

下篇 教育随笔与教育图书评论

48.从诺贝尔奖想到的

49.不关心弱校,就是不关心群众

50.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51.为学习者的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创造环境

52.开放的教育

53.民主的教育

54.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55.再说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56.三说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57.中国特色

58.让公共教育给弱势群体带来希望

59.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60.素质教育的本质是现代教育

61.要把学生差异当做教育资源

62.研究从分析开始

63.义务教育是什么

64.名词、概念之外的

65.农村教育要为农民产业转移服务

66.要有问题意识

67.试说“办学特色”

68.态度和价值观怎么教

69.学会提问

70.学会讨论

71.学会阅读学习

72.观念转变是个过程

73.慎提模式创新

74.在游戏中学习

75.建构主义只是一种假说

76.应重视基本劳动技能及习惯培养

77.利用人类一切有效学习方式

78.关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79.要说有用的话

80.作为“服务行业”的教育

81.精英、精英学校与精英教育

82.再说问题意识

83.从文化角度看教育

84.现代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本质

85.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平衡点

86.研究起于怀疑

87.发展性评价与考试招生改革

88.义务教育的均衡与差异发展

89.教育平等应从起点开始

90.“学”与“用”之间

91.“师生平等”的内涵

92.扩大差异不宜成为教育目标

93.探究学习

94.自信与自知

95.“争论”才值得争论

96.培养一代新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97.也论“共同学习”

98.模范的师生关系

——读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

99.一本有趣的书

——读《万物简史》

100.读《权力与建筑》

101.教育究竟是什么

——读《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

102.《扬起自信的风帆体验成功的快乐》序

103.《推动改革贡献社会》序

104.《重新认识 自我》序

105.在改革的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

106.《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实验研究》序

107.《探索反思》序

108.《课堂中的学生资源》序

109.《成长中的心灵对话》序

110.《课程改革的教学支持研究》序

111.《教育使命感悟》序

......

内容介绍

《基础教育政策与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包含关于改进初中入学办法的若干思考、就近入学与义务教育的发展、对“就近入学”的几点认识、一锤不能定音、当前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浅谈义务教育与高价择校、高级中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强化政府行为,改造基础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等。

作者简介

文喆,祖籍江西省萍乡市,1941年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历任中学语文教师、教研组长、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曾在小学担任语文和自然学科教师。1989年调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主管招生考试、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1996年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兼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精彩书摘

须把教育与人民实实在在地联系在一起,就必须想办法让人民把中小学校看成是“自己的学校”(而不是“国家的学校”),看成是本地社会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这样他们才会自觉地增加投入来优化社区教育环境,才会长久地而不是暂时地(当他们有子女在其中就读时)关心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中小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改革、就近入学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地方各级政府与社区民众与学校的天然联系,都是为了以此来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从全国的情况看,这种通过实现就近入学,促使地方社会关心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先进典型不胜枚举。如辽宁省大连市、营口市,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北京市燕山地区和顺义县等,都是突出的代表。

“就近入学”之所以成为义务教育的规律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入学办法有助于把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是否实行就近入学,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我们是否希望建立一种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机制,甚至反映了我们是否真正希望全方位地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逐步实现“就近入学”,能够把过于集中到重点中小学的社会投入,逐渐分散到所有的中小学上来。进而刺激社会增加更多的投入(帮助一所“自己的”基础薄弱校赶上来,显然要比“锦上添花”更费时、费钱、费力),使所有的中小学都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都成为令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的合格学校,从而有效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上述设想并不完全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近年来北京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乡村两级政府与广大农民积极筹款办学的热潮,正说明了上述设想的现实性。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的要求。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