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

克鲁普斯卡雅论教育(上中下)/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

  • 书名: 克鲁普斯卡雅论教育(上中下)
  • 编著:克鲁普斯卡雅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 丛书: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
  • 开本:32开
  • ISBN:9787107309656


天猫旗舰店

目录

《克鲁普斯卡雅论教育:上卷》目录:

教育问题的社会一面

在瑞士学校

男女合校

实证教学法

怎样教学生写作文

论学校法庭问题

学生的自杀事件与自由劳动学校

论学校自治

对母亲们的忠告

“社会的未来”

谈国民学校的革新

一个法国教育家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柏林德国教师代表会议上的劳动学校问题

超党派学校

论学校自治

国民教育代表大会综述

圣彼得堡工人孩子的死亡率

致拟出版《教育辞典》的出版者

德国国民学校的“时代精神”

为人才开辟道路

论普及的统一学校问题

致全俄教师代表大会

保护少年儿童的劳动是工人的紧迫任务

市立学校纲领

《党纲修改材料》文稿摘要

青年团体

争取青年工人

寄往莫斯科的信

怎样组织青年工人

1917年7月3日在彼得格勒党的第二次代表会议上的报告

无产阶级在国民教育事业中的任务

并非完全一致

维堡区管理局文教处

论世俗学校

怎样学习

致俄共(布)中央委员会

论青年共产主义者

对柯捷列夫所作《职业技术教育》报告的评述

扫除文盲

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意见提纲

我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书刊评论

儿童工作的方法

书刊评论

社会教育

为赫尔松斯卡雅所撰“《文化与生活》杂志评价”所加注释

国际道德教育会议

文化的基础

谈学校的宗旨问题

参观教学法

谈高等学校的改革问题

国际儿童周

书刊评论

论教科书问题

少先队员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论外语教学

为列宁逝世告工农书

教师的集体经验

少一些鼓声

论农村的文化工作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一项遗训

准备着!

农村的(少年)先锋队队员

论反宗教宣传问题

教师的集体组织者

农村和学前教育

教师的集体工作

《教育人民委员部公社学校》一书前言

列宁和国民教育

谈培养专业技术工人问题

在普通学校学生体育会议上的讲话

农村的少先队运动

青年农民学校的教育

在学校学习列宁和列宁主义

选择职业

学校自治

致德国同志

论艺术教育的任务

论儿童之家的劳动教育问题

普通学校的教科书

教科书的民主化

论反宗教教育

论农村的学前教育

少先队工作的四种方针

道德教育第四次国际代表会议

青年农民学校的社会政治教育

谈儿童小组的工作

谈二级学校文学教学问题

儿童之家的工作重点

谈《少先队员》

论小学劳动大纲的制定

论学校电影的任务

学校的集体劳动

教师的教育作用

儿童图书馆和儿童读物

团结一致,建设丰富多彩的生活

少先队运动是一个教育问题

国际主义文化和民族文化

苏维埃学校与自然科学

在全苏学校工作人员会议上的演说

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

反宗教教育

一级学校劳动大纲前言

对二级学校劳动大纲草案的意见

列宁论无产阶级的教育工作

论列宁的科学工作方法问题

充实少先队工作的内容

共产主义教育和文学作品

论教师的教育作用问题

息息相关,环环相扣

国民教育问题

……

《克鲁普斯卡雅论教育:中卷》

《克鲁普斯卡雅论教育:下卷》

内容介绍

本书系《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之一,分为上、中、下三卷,选自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六卷本),其中包括有关她成长道路的几篇著名的自传性文章、她在革命前撰写的主要教育论文和革命后发表的主要教育论文、报告、演说词等,内容涉及教育史、欧美各国教育比较和国民教育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学前教育、少年儿童和青年的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等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必须与下层阶级接近。凯兴斯泰纳抱怨德国没有照此办理。“德国西北部有许多工业区,那里的有钱人和受过教育的人与劳动人民老死不相往来。”“当然,现在我们德国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复杂了,更不用说英国,原因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立场不同,怀着它的阶级仇恨,却缺乏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

这是15年前写的。现在,我国的社会爱国主义者已完全接受了凯兴斯泰纳先生的观点。现在肯尼希·舒尔茨大肆赞扬与昨天的阶级敌人接近。现在,开姆尼兹《人民之声》试图回避普及的统一学校的问题,其借口是“普及的统一学校”这个概念太不明确。他特别称颂贝特曼一戈里维格的一句话:“给每一个人才开辟自由的道路!”他断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他这一边。《人民之声》相信政府的慈悲胸怀。它说:“通过法律和行政途径,首先应扫除某些障碍。实言之,为了做到这一点,只要大笔一挥即可。但其前提是要改变领导层的舆论和观点,他们必须放弃自己的社会偏见。”啊!凯兴斯泰纳可以对社会爱国主义者表示完全的满意了:他们如此卖力地帮助他用民族学校的口号,用选拔人才的口号,来代替普及的统一学校这一民主口号。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