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编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引言/2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3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5
一、研究对象诸说/5
二、研究对象界定/8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2
一、学科性质诸论/12
二、学科性质分析/16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20
一、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21
二、演绎性模式还是解释性模式/22
三、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24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27
第一节 理论奠基时期/29
一、教育学视野的拓宽/29
二、社会学兴趣的扩展/30
第二节 学科成形时期 /32
一、学科制度的成形/33
二、研究范式的成形/34
第三节 范式转换时期/37
一、证验性研究范式的确立/37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40
第四节 学派争鸣时期/42
一、冲突论学派的抗衡/42
二、解释论学派的冲击/45
第五节 取向修正时期/49
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50
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52
第六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56
一、创建时期/57
二、重建时期/58
第二编 教育的社会背景
引言/64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67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71
一、“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72
二、“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76
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82
第二节 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91
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92
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98
三、“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103
第三节 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109
引言/2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3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5
一、研究对象诸说/5
二、研究对象界定/8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2
一、学科性质诸论/12
二、学科性质分析/16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20
一、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21
二、演绎性模式还是解释性模式/22
三、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24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27
第一节 理论奠基时期/29
一、教育学视野的拓宽/29
二、社会学兴趣的扩展/30
第二节 学科成形时期 /32
一、学科制度的成形/33
二、研究范式的成形/34
第三节 范式转换时期/37
一、证验性研究范式的确立/37
二、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40
第四节 学派争鸣时期/42
一、冲突论学派的抗衡/42
二、解释论学派的冲击/45
第五节 取向修正时期/49
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50
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52
第六节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56
一、创建时期/57
二、重建时期/58
第二编 教育的社会背景
引言/64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67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71
一、“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72
二、“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76
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82
第二节 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91
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92
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98
三、“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控制/103
第三节 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109
内容介绍
本丛书是新中国第一套尝试以系统结构编写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研究从书,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瞿葆奎、吕达任正、副主编,各卷作者均为教育学相关分支学科专家。它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力求全面反映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并体现新的学术见解,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结合,叙述与评析相结合。
本丛书以其鲜明的学术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反复再版重印。其中不少分卷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海外一些出版机构已经购买部分分卷版权。
《丛书》共20卷:《教育哲学》《教育逻辑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生态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信息学》《教育卫生学》《教育行政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史学》《教育实验学》《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统计学》《元教育学》。
为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人教社特组织有关专家对本丛书加以修订完善。本次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对全书注释、引文做了进一步核实和规范;更新了各卷部分资料和观点;个别分卷几近重写。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图书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