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图书

微课程导论/教育科学新探索书系

  • 书名: 微课程导论
  • 编著:余宏亮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 丛书:教育科学新探索书系
  • 开本:16开
  • ISBN:9787107334924


天猫旗舰店

目录

第一章微课程研究的缘起 1

一、微课程勃兴的时代背景1

(一)信息技术创新 1

(二)传播媒介迭代3

(三)人类知调转型 5

二、微课程研究的文献述评7

(一)理论研究7

(二)技术制作14

(三)实践应用21

三、微课程立论的问题框架25

(一)廓清问题疆界,展开微课程的理论慎思 26

(二)消弭理实落差,破解微课程的实践难题 28

第二章微课程的意涵解析 33

一、微课程之“微”探微33

(一)在呈现形态上,“微小”或“短小”表征的背后蕴含着认知理据33

(二)在知识挖掘上,“精微”与“适切”表征的背后存在着视点差异35

(三)在课程研制上,“草根”与“开放”表征的背后潜存着技术悖论37

二、微课程之“课”透视40

(一)学科知识点:微课程之“课”的起点41

(二)学习者经验:微课程之“课”的依据42

(三)经验的改造:微课程之“课”的旨归44

三、微课程之“程”审思45

(一)微课程的要素与实施应具“整全性” 46

(二)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应当“体系化”47

(三)微课程与微课程之间应有“耦合性”49

第三章微课程的价值追问53

一、微课程作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支54

(一)微课程教学的比较优势 55

(二)微课程引发的教学变革57

二、微课程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路向62

(一)微课程视界中认知方式的改变62

(二)微课程视界中学习环境的建构66

(三)微课程视界中学习形式的开展 70

三、微课程作为课程开发变革的新范式73

(一)从“标准规范”到“用户体验”:微课程

开发目标的定位转向75

(二)从“知识集成”到“资源盘活”:微课程

开发内容的对象转化76

(三)从“刚性消费”到“草根研习”:微课程开发主体的行动转轨78

第四章微课程知识观论叙81

一、“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际遇:微课程知识观的萌生背景82

(一)人类与知识融生互动的脉搏变奏83

(二)技术与课程知识相融的演进轨迹 88

二、“影像书写”对“文本书写”的扬弃:微课程知识观

内容介绍

本书首次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与知识观、时空观、教学法等方面,聚焦微课程的理论议题,探索微课程的实践方式,剖析微课程的应用困境,展望微课程的发展趋势。同时,本书也是第一部从课程理论、技术哲学、学习科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微课程的学术专著,它一改过去“从技术的视角看课程”思路,转而另辟“从课程的视角看技术”蹊径,因而具有独到的研究视界。由于思维方式的转向与研究视角的转换,作者发掘了以往较少触及或未曾深究的论题,呈现了一系列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灼见。本书对从事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数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者与广大中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余宏亮:1978年生,安徽阜阳人。教授、教育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位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社会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副主任、《中小学教材教学》副主编。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代表作有学术专著《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向知性人生的角色重塑》、学术论文《微课程视界中知识变革的技术背景》《数字时代的知识变革与课程更新》《教师角色焦虑三维透视》《课堂教学中的感官社会学论叙》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

精彩书摘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