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第一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社会和教育
第二节社会教育和青少年社会教育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要素
第二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历史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教育思想
第三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理论
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二节多元智力理论
第三节因材施教理论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
第五节学习化社会理论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一般内容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教育需强化的内容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教育内容的特点
第五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方式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运行机理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讲授方式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传播方式
第四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实践方式
第五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启示方式
第六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特性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特性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比特性
第七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功能
第一节完善青少年教育格局
第二节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
第三节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第八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政策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教育政策的突出问题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教育政策的完善对策
第九章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机构
第一节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
第二节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
第三节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主要媒体
参考文献
《青少年社会教育学》为我国第1部研究青少年社会教育学的学术著作,从青少年社会教育概念、历史、理论、内容、方式、特性、功能、政策、机构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青少年社会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其理论贡献和学术突破在于:通过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含义辨析,揭示了青少年社会教育具有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为丰富和宽广的内涵;通过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基础的论述,阐发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独特功能。
《青少年社会教育学》为我国第1部研究青少年社会教育学的学术著作,从青少年社会教育概念、历史、理论、内容、方式、特性、功能、政策、机构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青少年社会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其理论贡献和学术突破在于:通过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含义辨析,揭示了青少年社会教育具有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为丰富和宽广的内涵;通过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基础的论述,阐发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独特功能。
张良驯,1964年生,江西泰和人。北京大学哲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共青团中央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报告组组长,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刮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青年社会教育、青年发展政策和青年工作理论研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青少年社会教育学》(专著)、《青少年宫公益性研究》(专著)、《当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合著)、《我国青年政策的创新发展》(主编)、《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研究》(主编)。发表《青年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多源流理论视域下青年发展规划的政策议程研究》、《青年社会教育含义探析》等学术论文30余篇。
张良驯,1964年生,江西泰和人。北京大学哲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共青团中央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报告组组长,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刮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青年社会教育、青年发展政策和青年工作理论研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青少年社会教育学》(专著)、《青少年宫公益性研究》(专著)、《当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合著)、《我国青年政策的创新发展》(主编)、《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研究》(主编)。发表《青年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多源流理论视域下青年发展规划的政策议程研究》、《青年社会教育含义探析》等学术论文30余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知识传授活动。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从哲学角度而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校不是“教校”,学生的学是教学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同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大不相同。可以说,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是向学生讲授知识,引导学生读书,至于学生认知多少,能否运用,则取决于自身。“如同没有人可以代替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没有人可以代替学生发育成长,学生的发育成长只有他们自己亲身去完成。”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而一旦超出学校教育的范围,教师就不一定是教育的标配了。在不同的教育形态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是不一样的,甚至教师的必要性都是一个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特定的、明确的,学生清楚地知道谁是自己的教师、谁教某门课。在家庭教育中,更多是由家长来担当教育者的。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有的教育活动有明确的教育者,如青少年宫的教育活动;有的则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如媒体教育和同伴教育。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知识传授活动。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从哲学角度而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校不是“教校”,学生的学是教学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同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大不相同。可以说,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是向学生讲授知识,引导学生读书,至于学生认知多少,能否运用,则取决于自身。“如同没有人可以代替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没有人可以代替学生发育成长,学生的发育成长只有他们自己亲身去完成。”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而一旦超出学校教育的范围,教师就不一定是教育的标配了。在不同的教育形态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是不一样的,甚至教师的必要性都是一个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特定的、明确的,学生清楚地知道谁是自己的教师、谁教某门课。在家庭教育中,更多是由家长来担当教育者的。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有的教育活动有明确的教育者,如青少年宫的教育活动;有的则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如媒体教育和同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