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论
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首宏启(3)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若干思考…杨银付(10)
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亟须遏制权力扩张…张志勇(14)
关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分析…徐艳国(18)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教育学的基本追求…刘庆昌(25)
教学认识论研究:进展、问题与前瞻…潘洪建(35)
行动:教育理论创新的几点…刘旭东(55)
教育失败者究竟遭遇了什么?…刘云杉(69)
从“纯粹主义”到“实用主义”——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动向.程天君(79)
我国的乐学思想传统…郭戈(89)
话语的竞争: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史…张斌贤(97)
非典型的下延型发生路线——中国现代各级学校系统形成中的三次反复…杜成宪(113)
教育现代化动变中的传统元素及其开掘…黄书光(122)
教育心理
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林崇德 林琳((129)
国际科学教学心理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胡卫平等(135)
知识基础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庞维国 楼连娣(144)
中小学班级氛围、班主任情感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影响:
基于多层线性分析…卢家楣等(153)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辛涛等(159)
青少年学业情绪:基于家庭微系统视角的探索…俞国良等(167)
小学4-6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模型的使用研究…陈英和等(175)
“解释法”样例对小学生学习新运算规则的促进…张奇等(181)
线索强度对测试效应的调节:时间间隔上的差异…罗良等(189)
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伍新春等(197)
德育
伯恩斯坦的“表意性秩序”理论及启示——种关于学校德育管理的理论…谢维和(215)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方法论探索…骆郁廷(220)
文化视域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反思…韩华球(239)
基础教育
多样化发展与规范化治理的统一——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途径…陶西平(247)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田慧生(251)
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陈玉现(258)
大中小学合作研究中绕不过的真问题——理论与实践多重关系的体验与再认识…叶澜(267)
带帷幕的黑板——从阿莫纳什维利的三部曲看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立新(273)
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陈佑清(285)
建构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自我诊断指数…李凌艳等(294)
建设益童、惠民、利国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虞永平(302)
或镇化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与策略——基于4个省(自治区)部分县市的调研…范先佐(305)
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石中英(314)
高等教育
能力与出身: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机制分析…刘精明(323)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胜依凡(338)
大学理念: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周作宇(349)
试论大学的领导与管理:孰重孰轻…王英杰(372)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根”、“魂”及“骨架”…史静案(378)
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演进及其评价…周川(386)
高等教育分权的悖论…蒋凯(395)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关晶石伟平(405)
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构建…姜大源(411)
成人的PISA”:OECD成人技能调查研究…徐静刘宝存(423)
教师教育
论我国教师教育的二次转型…朱旭东李琼(431)
论教师的哲学…成万学(439)
教师教育是否会退出大学专业教育行列——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危机”及其警示…洪明(447)
师范生TPACK知识的实证研究…董艳等(455)
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领域若干重大改革举措的宏观意义…张力(465)
发展与反贫:国家、市场与教育…刘民权(470)
世界广角:现代化与教育…何传启毕晓梅(479)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一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李春玲(489)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扭曲与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李祥云魏萍(505)
校长:问题解决者与欣赏型领导者…张新平(515)
比较教育
致力于更具国际竞争力——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与启示…刘建丰(523)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刘新阳裴新宁(529)
法国高中录取政策解析…王晓辉(537)
日本“学力”概念的演进…钟启泉(541)
教育信息技术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何克抗(551)
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杨宗凯吴砥(556)
《中国教育科学》年刊正式创刊于2002年,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文选类教育学术年刊,旨在系统总结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向海内外全面展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以促进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编辑《中国教育科学》年刊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强调精品意识,内容要有较高的科学性、学术性和代表性;倡导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希望本年刊的编辑出版,不仅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而且有利于了解相邻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建设情况,有利于学科之间的借鉴、融合,有利于开阔学术眼界。
《中国教育科学》年刊正式创刊于2002年,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文选类教育学术年刊,旨在系统总结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向海内外全面展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以促进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编辑《中国教育科学》年刊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强调精品意识,内容要有较高的科学性、学术性和代表性;倡导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希望本年刊的编辑出版,不仅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而且有利于了解相邻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建设情况,有利于学科之间的借鉴、融合,有利于开阔学术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