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中国教育科研报告(2006第1辑)

  • 书名: 中国教育科研报告(2006第1辑)
  • 编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编  曾天山 刘立德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年04月
  • 丛书:
  • 开本:
  • ISBN:9787107194559


天猫旗舰店

目录

研究报告

 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的十条政策建议

成果公告

 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中国县(市)教育投资评价研究

 学生社会认知的一般特点及其发展研究

论点摘要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与加强质量管理研究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挑战和对策研究

 不同年龄学生主观幸福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中国云南与周边国家边境民族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不同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局限及其关系研究

 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及其干预的研究

学界大视野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

教育科研大家谈

 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转向

 关于质的教育研究

教育著作评论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评介

教育科研机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人

 郝克明: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

 吕型伟: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

高校教育学科发展状况

 教育学科

心理学科

学术动态

 《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教育家培养

 德育:新时代需要新理论

 新中国第一套教育学家自选集出版

 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新进展

 200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年会纪要

 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高等教育使命、经费和管理国际会议述要

 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结硕果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内容介绍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没有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改革是盲目的实践,没有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学工作,教育科研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体系和机制逐步形成,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坚持以项目带动科研,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教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了人才辈出、成果涌流.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满足全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需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和人员的交流,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我们特编辑出版《中国教育科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每年一卷共六辑,系统展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自“六五”以来的课题研究成果,集中展现我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精神风貌、风尚、风范.全面体现教育科研的价值、过程、方法、规律和特点,力图通过过程性、历时性的检阅.反映中国教育科研进步的足迹,实现服务教育、繁荣学术、积累文化、贡献社会的宗旨。

教育实践(包括教育研究)每天都在发生与发展,研究者、决策者与实践者共同描绘着绚丽多彩的教育画卷。《报告》以“跟踪前沿、蕴涵思想、创新视角、生动可读”为编撰原则,以“现场实报”的方式将教育科研动态、成果奉献给读者。“现象诚可贵,意义价更高”,呈现现象本身不是目的,只有把它蕴涵的意义阐发出来后,现象才是立体的。《报告》是为教育科学的专业工作者服务的,但实际上教育科学*的受众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也是《报告》重要的服务对象。

《报告》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各级各类课题为支撑,从不同层面展示独家权威丰富的课题研究资源。“学术动态”反映国家教育科研政策与管理,报道学术活动信息,以扩大研究者视野;“学界大视野”反映有影响的学术观点;“教育科研大家谈”反映研究者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方法;“教育著作评论”反映有影响的产品:“教育科研机构”反映国内外有实力和有影响的组织;“教育学人”反映有影响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家的科研工作;等等。

编撰《报告》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真诚希望广大读者惠予宝贵意见,让它更美丽、更有价值。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研究报告

  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

一、世纪初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理论提出的

依据与内涵研究

“新基础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贯穿世纪之交时段。中国社会处于又一次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转型过程中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对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改变的渗透式的巨大影响,使人们强烈感受到现有学校教育的不适应性与弊端。“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的提出,正是对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回应。研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以“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命名,反映的正是课题负责人研究的立意:要为中国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而研究,这种新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细胞式的载体是基层的一所所新型学校,最终成效是一代新人和新型教师的诞生。此后,“新基础教育”研究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社会当代发展变化的研究,以及这些变化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影响与需求的研究。

第一次正式提出并公开发表“学校转型性变革”这一命题是在《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文中。文中提出社会转型时期中的学校教育本身不可避免地也要实现转型,21世纪的教育与以往教育相比,要实现“转型式发展”。正是这一命题的提出,使发展性研究有了更明晰和更高的总目标,开展中国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21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所处时代背景的深化研究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所处时代背景最为鲜明的变化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凸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和以信息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跨跃式发展的发展路线的确定,是这一重大背景变化在决策层面上的反映,它推动了这“两化”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教育界敏感人士的积极反应首先是提出了中国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和“教育信息化”的口号。在学校实践中率先反应的是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普遍改善,信息技术课的普遍开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普遍进行和外语教学的普遍加强,双语教学的积极提倡(甚至在民办学校中被作为一块吸引生源的广告牌使用),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请外籍教师,建立与加强国际交流,学校中招收外籍儿童乃至开设国际部等。“两化”实际上吹动了学校的一池春水,不少人还十分乐观地期望由此而带来中国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

  “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而言,这是对其研究目标的社会依据的进一步审视与丰富,是形成21世纪新型学校图景所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研究,认识上有了如下进展。

  ……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