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研究报告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的认识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与制度安排
中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问题研究
教育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儿童探究学习的机理与模式
教育技术学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
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四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政策及其比较
成果公告
优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世纪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探索
中小学学校发展策划的初步认识
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及其分类
创建中国特色学习型企业的理论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和对策
非经济因素对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西部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发展战略
论点摘要
学生内隐社会认知的几个观点
美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面向未来基础学校的基本要素
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于高职高专产学合作教育的认识
学界大视野
甘青藏族妇女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傣族和尚学生教育问题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为例
教育科研大家谈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体会
教育著作评论
《李吉林文集》总序
主策三教授《教育论集》评介
寻找改变农民命运的钥匙——由徐长发研究员《新乡村职业教育预期》想到的人与事
评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研究与认识》
评《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的全新鸟瞰——品读《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
教育科研机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人
张瑞瑶:比较中外,贯通古今
王炳照: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历史丰碑
以教育研究为志业以办学实践为事业——孟宪承及其教育研究
200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年会在浙召开
“教师专业化发展十年反思”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CSSI(教育学、心理学)目录
CSSCI(教育学门类)目录
200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源杂志转载量排名
《中国特级教师文库》一览表等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共38种44册)最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丛书》荟萃了上至古希腊时期、下至20世纪所出现的国外著名教育家有影响的教育经典著作,旨在把人类共同的教育精神遗产继承下来并传给后代,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参加本丛书编、译的人员均为我国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如王承绪、瞿葆奎、赵祥麟、任钟印、吴式颖等。本丛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成为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师范院校师生的必备书。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共38种44册)最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丛书》荟萃了上至古希腊时期、下至20世纪所出现的国外著名教育家有影响的教育经典著作,旨在把人类共同的教育精神遗产继承下来并传给后代,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参加本丛书编、译的人员均为我国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如王承绪、瞿葆奎、赵祥麟、任钟印、吴式颖等。本丛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成为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师范院校师生的必备书。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与制度安排
一、主要结论
(一)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各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经验表明,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通过大学科技园、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新刨公司、技术服务等模式向企业和地区转移知识和科技成果,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科技竞争的战略基地;同时,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合作研发,为国家与区域的科技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此外,随着大学与企业合作机制及技术转移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愈来愈显著,其在国家自主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现,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已经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型大学能实现有效的技术转移,事实上隐含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其一是完善的技术市场,技术、,人才、信息及资本等资源能够在各主体阔共享和流动;其二是技术转让方及技术受让方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关键是技术受让方必须具有技术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型大学传统的技术转移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与信息对称条件下的成熟技术基础上,在政府有效的制度安排前提下,大学技术满足企业需求的交易过程。
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具有如下特色:我国技术转移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机制还不够健全,技术市场有待完善;研究型大学与企业存在创新资源与信息的不对称;研究型大学拥有大量的技术及科研成果,而这恰恰是企业所普遍缺少的,又是其发展所必需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与人才的培养者,是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与制度安排
一、主要结论
(一)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各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经验表明,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通过大学科技园、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新刨公司、技术服务等模式向企业和地区转移知识和科技成果,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科技竞争的战略基地;同时,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合作研发,为国家与区域的科技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此外,随着大学与企业合作机制及技术转移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愈来愈显著,其在国家自主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现,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已经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型大学能实现有效的技术转移,事实上隐含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其一是完善的技术市场,技术、,人才、信息及资本等资源能够在各主体阔共享和流动;其二是技术转让方及技术受让方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关键是技术受让方必须具有技术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型大学传统的技术转移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与信息对称条件下的成熟技术基础上,在政府有效的制度安排前提下,大学技术满足企业需求的交易过程。
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具有如下特色:我国技术转移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机制还不够健全,技术市场有待完善;研究型大学与企业存在创新资源与信息的不对称;研究型大学拥有大量的技术及科研成果,而这恰恰是企业所普遍缺少的,又是其发展所必需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与人才的培养者,是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