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国剧春秋/1
第一节 蜿蜒曲折的京剧形成/2
第二节 灵动真切的社会写照/7
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风格流派/11
第二章 艺术人文/21
第一节 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22
第二节 亦真亦幻的情境世界/24
第三节 有模有样的形神表演/27
第四节 笃实坚定的文化传承/30
第三章 梨韵芬芳/37
第一节 四功荟萃的艺术技巧/38
第二节 五法合一的梨园文化/46
第三节 强健体魄的中华精神/52
第四章 国粹经典/67
第一节 技艺精湛的传统戏/68
第二节 贴近生活的现代戏/73
第三节 新颖的新编历史戏/77
附录 京剧网站推荐/83
后记 /84
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国粹艺术,我们参照教育部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兼顾历史、语文、体育等关联课程的课程目标,编写了这套地方教材。 这套《京剧》教科书共三册,分别是《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和《学得会的京剧》,可供初级中学三个年级按照课程计划选修。 这套教科书的编写,在全面贯彻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优先考虑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二、以欣赏了解为主,不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后的“思考与探究”,仅供教学时酌情选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养;
四、配合初级中学相关学科的必修课程,发挥京剧艺术的综合特征,适当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京剧地方教材编写团队负责人余桂元介绍,本市推出的首套京剧地方教材由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主办、人教社出版,目前已经审定通过的初中版本,分为《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学得会的京剧》三册。今后,还会推出小学版。
“京剧是国粹,涉及的艺术门类很多,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汲取到营养,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瑰宝,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一个基调。”余桂元说,比如在《学得会的京剧》中,除了让学生学习京剧中的一些程式化的身段与手势之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京剧中的许多程式化身段与手势,都源于古代礼仪规范。
比如,京剧中的坐姿,也与传统礼仪要求很相似。男士落座时,身体背对椅子站直,然后坐在椅子前半部。坐姿要挺胸抬头,背腰挺直,后背不可贴着椅背,双手轻放于双膝。女士落座时,背对椅子,身体成45度角站直,左脚稍稍在前,轻轻坐在椅子前半部,左手搭在右手上,放于腹部以下。
教材图文并茂 作者手绘服饰脸谱插图
为了给学生更加形象化地展示京剧艺术,整套教材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京剧艺术中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展示和讲解。比如在《看得见的京剧》中,对演员的脸谱、服饰、道具以及舞台本身,这些直接映入眼帘的东西,都用图画的形式给予非常直面的呈现。
“京剧是一门艺术,我们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就是要将学生引入到这种艺术当中,让他们在欣赏和浸润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
余桂元说,在脸谱赏析一节中,教材采用的都是作者手绘作品。“不同颜色的脸谱画面,象征不同类型的人物个性,手绘的脸谱,使得京剧的各种人物仿佛跃然纸上。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战宛城》中的典韦、《马陵道》中的庞涓,就画成黄脸;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就是白脸。”
课堂注重实践 每节课都安排思考与探究板块
与其他课程不同,考虑到京剧艺术的实践操作性比较强,因此,教材在每节课时中都安排了思考与探究的板块。比如,在脸谱学习的课时中,教材就安排学生进行讨论,“京剧脸谱对人物的刻画,容易出现高大全、假丑恶一边倒的局面,请以曹操为例,分组讨论京剧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之间的区别。”
余桂元说,要想深入了解京剧的身段和手法,以及在这些表演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还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教材中还特别增加了名段赏析内容,比如《空城计》、《铡美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