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首页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专著   >   学者著作   >   顾之川著:语文工具论

顾之川著:语文工具论

顾之川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 目录

 论  

第一章 何为语文工具论  

  第一节 语文工具论的内涵  

  一、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二、工具论是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对工具论的不同看法  

  一、语文讨论质疑工具论  

  二、工具论何以引起争议  

  第三节 如何全面理解工具论  

  一、工具性与政治性  

  二、工具性与思想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  

  四、工具性与文学性  

  五、工具性与综合性  

第二章 语文工具论的形成  

  第一节 语文工具论的滥觞(古代)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有益启示  

  第二节 语文工具论的草创(近代)  

  一、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近代语文教育的重要进展  

  三、近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四、近代语文教育的有益启示  

  第三节 语文工具论的形成(—) 

  一、学习语文成为政治任务  

  二、中宣部指导语文教材编写  

  三、工具论成为语文指导思想  

  四、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第四节 语文工具论的复苏(—) 

  一、语文教育界拨乱反正  

  二、重新确立工具论地位  

  三、语文高考的导向  

第三章 语文工具论受到的挑战  

  第一节 语文大讨论的冲击  

  一、大讨论的基本情况  

  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  

  三、语文教育界的回应  

  四、语文大讨论的影响  

  第二节 文学教育的影响  

  一、我国古代的文学教育  

  二、我国近代的文学教育  

  三、新中国初期的文学教育  

  四、新时期文学教育的复苏  

  五、语文界对文学教育的反思  

  第三节 语文人文论的兴起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  

  二、人文论产生的背景  

  三、人文论的主要内容  

  四、人文论的主要局限  

  第四节 语文新课程的融合  

  一、反思基础教育语文新课改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融合  

  三、给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四、语文界对课程标准的反思  

第四章 语文工具论的实施  

  第一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须立足语文实际  

  二、语文教育先驱的有益启示  

  三、语文课程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节 教材编写  

  一、统编—多纲多本—统编  

  二、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现状分析  

  三、关于语文教材改革的初步设想  

  四、对语文教材编写机制的思考  

  第三节 教学实施  

  一、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如何使用教科书  

  三、树立语文工具论意识  

  第四节 考试评价  

  一、语文考试改革的背景  

  二、语文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美国ACT测试的启示  

  四、年高考语文改革  

  五、语文考试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教师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  

  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三、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阅读与教师专业发展  

结 语  

  一、本书的基本结论  

  二、未来语文教育展望  

参考文献  

 记  

  •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语文工具论的内涵、对语文工具论的不同看法以及如何全面理解语文工具论;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语文工具论的来源、形成及发展变化;分析语文讨论、文学教育、人文论和新课程等对语文工具论的诸多影响;结合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师发展等,对如何落实语文工具论提出了一些看法。

  本书注重梳理前人相关成果,力求以史为鉴、史论结合,进行学理性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若干思路。

  • 作者简介

  顾之川,1958年生,河南省商水县人。199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考试中心特聘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和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主编人教版多套初中、高中语文教材。著有《顾之川语文教育论》(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语文论稿》、《明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国文化常识》等。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