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尧清著:学校社会课程的演变与分析
丁尧清 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社会课程:自画像
第一章 社会课程的教育意义
一 社会的和人文的功能
二 公民素质教育的反思
三 社会课程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 社会课程的形态表征
一 制度化的社会课程
二 课程形态图谱:分化和综合
第二部分 课程形态:社会课程演变的宏观分析
第三章 学科形态的社会课程
一 地理科:从区域描述空间分析
二 历史科:从宏叙述到主题探讨
三 公民科:从角色认同到公民参与
四 小结
第四章 集合形态的社会课程
一 社会科的诞生:NEA1916年报告
二 缓慢的演进:专业协会的成立
三 学科结构运动:新社会科
四 追求卓越:课程标准化运动
第五章 课程形态交锋的地域特色
一 标准化形态:社会科的全球化扩张
二 日本和新西兰:自由和保守的对抗
三 英国:深厚的学术性科目传统
四 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化抑或综合
第三部分 课程组织:社会课程设计的微观分析
第六章 社会课程的内容构成
一 课程文本的分析综述
二 课程文本的描述分析
三 课程文本的比较分析
四 小结
第七章 社会课程的组织模式
一 汉纳和环境扩展模式
二 布鲁纳和学科结构模式
三 塔巴和概念螺旋模式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作者基于文献考察和文本分析,以历史研究为主,比较研究为辅,围绕社会课程的科目形态这个核心,着重探讨社会课程的功能、形态和内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旨在重新审视社会课程(科目)在普通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进而寻求该科目合理的课程设置形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以社会课程的分化和综合两个观念为主题轴,重点剖析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我国社会课程发展的轨迹,在国际视野中透视社会课程演变的脉络,试图从各国课程改革热闹非凡的表象中寻找出一些深层次的秩序、规律或实践规则,为我国社会课程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 作者简介
丁尧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苏格兰Strathclyde大学、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等校求学,获得研究生教育文凭(PGCE)、理学硕士、教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学位。1994年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工作。参与初中、高中、中等师范地理教材的研究、编写和修订工作。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外国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篇。与人合作编译作品有《地理课本标准: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日本》《自然保护教育设计指南》等。现主要从事国际地理课程比较、地理教材发展史、环境教育资源开发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