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在路上

杨多文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2017年9月17日正式成立。一年多来,专委会会员从创会时的80多位发展为如今的280多位,人员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委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在科普教育与创作领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2018年9月17日,主题为“岁月如歌,我心依旧”的专委会成立一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举行。专家学者与师生互动,欢声笑语中智慧涌动,学生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科普作品(如科普剧、科普画等),师生合作朗诵了科普大家叶永烈、郭曰方先生的科普作品,以彰显我们秉承传统,向前辈科普作家学习,在新的历程中不断进取,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的决心和信心,营造了科普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喜人的局面。

  一岁的专委会,刚刚迈开蹒跚的脚步,未来的路曲折艰难,疑难问题层出不穷,曾记得成立当初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真有胆魄!是啊,作为公益机构,走出了第一步,到底怎么迈开第二、第三和第四步呢?

  专委会成立之初,专委会顾问王绶琯院士为科普教育所做的定义:“科普教育是利用科普的手段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教育,它是学校科学教育有益的补充。”这是我为答多方质疑,专门拜访王老“询”得的科学定义,是王老在总结近20年他主持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深入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尽管只是描述性的,但是它规定了科普教育的目的、手段极其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亮明了自己的定位:作为学校教育有益的补充,是履行《科普法》赋予社会组织的职责。

  2018年11月2日秘书处工作会议上,专委会顾问孙云晓研究员感叹道:“我卸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职务,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一年多来感觉要轻松得多。”“科普工作实在是太难了!”他根据自己长期的研究心得,提出科普教育的定义:“科普教育是运用科普的方法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它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最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郑念研究员给出了新的定义:“科普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技术,是面向大众开展科学教育,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他指出:“科普教育产生于近代科学出现以后,是科学理性与神学、封建迷信争夺公众、争夺阵地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教化人性的现代教育技术。从技术属性看,科普教育具有直观、沉浸、互动、体验等特点。从功能的角度看,科普教育贯穿人的成长全过程,具有终身性、经常性、全民性;从效果的角度看,科普教育效果具有吸引、转变、提升等效果,且其效果具有长效性。从宏观看,科普教育是国家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普能力的重要体现。”

  这些定义更加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内涵,为专委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更加广阔的行动路线。同时,也说明还存在相当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空间,需要专委会尽快组织人力加以实施。

  鉴于此,经与专委会主任委员汤书昆教授沟通,确定专委会的工作思路之一——加大科普教育理论研究力度:设置相关学术课题,组织全国力量在深刻理解王绶琯、孙云晓、郑念等学者给出的定义的基础上,对科普教育的内涵、外延及其与科学教育、科普创作之间的关系等诸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专委会关于科普教育的科学定义,进而明细专委会的工作路径。当前最为要紧的是组织广大会员,尽快摸清我国科普教育资源的家底,重点梳理科普人力资源(比如科普组织、科普作家、科普教师等)、科普内容资源(比如科普图书、科普期刊、科普网站、科普场馆和科学实验室等)和科普政策资源(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科普投入和产出情况等)等领域的基本情况,针对我国当前科普教育所存在的情况,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专委会的工作视角,提出创新我国科普教育资源研究的分级、分类路径及其实施方案。

  本文集正是这一工作思路的成果之一。“科普教育与创新”分论坛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支持下已经在合肥举办过一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7年会,“科普教育与创新”分论坛闪亮登场,为第二届论坛积累了经验和人力资源。这次论坛,组委会突出“科普教育资源创新”主题,明确征文重点:

  重点聚焦于科普教育基地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科普剧的创作。可参考但不限于以下论题:

  一、科普教育资源一般性问题研究

      科普教育资源内容、形式/科普组织及其人力资源

  二、不同年龄受众科普教育资源创新模式研究

      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职场人士/老年人

  三、不同科普教育平台科普教育资源创新模式研究

      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媒体/学校/职场/社区

  征文通知发出后,广大会员积极投稿,贡献智慧。专委会先后收到72篇文章,经过专家评审入选年会51篇:幼儿科普教育2篇,小学科普教育10篇,中学科普教育15篇,职教科普教育3篇,大学科普教育7篇,场馆科普教育10篇,老年科普教育1篇,民族科普教育1篇,县区科普教育2篇。内容涉及STEM、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校外科普活动、新媒介科普创作、科学传播理论、科普信息化等诸多领域。经编辑整理加工,专委会编成《新时代中国科普教育论文集(2018)》,按主题类型分为综合篇、课程篇、研学篇、平台篇和融合篇五个部分。综合篇收入12篇文章,有探讨关于中小学、职教科普教育方法的文章,有关于老年人科普教育资源问题的文章,有关科普图书和诺贝尔奖等科普教育内容资源研究的文章,还有关于民族地区科普资源建设问题的文章,有对科普作品基本属性研究的文章,林林总总各有特色。课程篇收入11篇文章,收入幼儿园、中小学、高职阶段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课堂教学的体会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不少闪光点值得读者品味。研学篇收入10篇文章,有关于研学的调研文章,与关于具体课程的研究学习性学习方面的文章,有综合实践活动、科普剧、舞台剧等方面的文章,有对关于研学模式创新的文章,有研学经验体会方面的文章;陈庆瑄同学参加国际机器人竞赛随笔颇有特色,尽管作为学术论文略显稚嫩,但是一个在读高中生能积极向全国年会投稿,值得大力提倡,文章所表达的观点积极向上,令人欣慰,足见科普教育队伍后继有人。平台篇收入10篇文章,文章涉及青少年科创实践工作站、大学科普网站、科学实验室、科普期刊、科技馆、微博、互联网平台以及县域综合科普平台,对不同的科普教育平台的特点、属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提出应对策略和改进思路,成为本书作为出彩的部分。融合篇收入8篇文章,重点集中在STEM(STEAM)、创客、科教融合、校园网和大数据资源开发,其中一些提法和做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值得大力倡导推广。

  纵观全书,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征文所预期的目标,第一次围绕“科普教育资源”创新较为全面地展开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然而,由于时间关系,更是由于专委会宣传不到位,文章征集面略显不够,分量厚重的文章不多,这些方面都是专委会值得反思的。

  一岁的专委会,蹒跚学步,还很稚嫩,需要协会和老大哥专委会的呵护,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的鼎力支持,如此专委会才能踏实走好第二、第三、第四步……从明年开始,专委会将精准策划一批科普教育资源研究课题,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对前面所述的科普教育资源相关的方方面面逐一研究,彻底摸清楚我国科普教育资源的家底,搞清楚其存在的问题,并向国家有关方面建言献策,为科普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科普教育在路上,任重而道远;无限风光在险峰,科普教育大有可为。只要我们坚定“优秀教师是天然的科普作家”的信念,充分发挥好优秀教师这支创作队伍的独特作用,切实搭起科普与教育之间的桥梁,我们的科普教育事业定能一步一个脚印,迈向理想的彼岸。专委会将群策群力,发扬“特别肯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攻坚克难,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贡献力量,成为繁荣我国科普教育事业的排头兵。

  杨多文

  2018年12月8日

  中国科普教育论文集(2018年)·代前言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