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上册)/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 书名: 中国古代文学(上册)
  • 编著:  康学伟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03-03
  • 丛书: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 开本:32
  • ISBN:9787107197833


天猫旗舰店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上古神话

第三节 《诗经》

第四节 历史散文

第五节 诸子散文

第六节 屈原与楚辞

作品选

第二章 秦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秦与两汉散文

第三节 两汉辞赋

第四节 史传文学

第五节 汉乐府民歌

第六节 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

作品选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建安文学

第三节 正始文学与西晋文学

第四节 陶渊明

第五节 南北朝的诗歌、骈文和散文

第六节 南北朝民歌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与文学批评

作品选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隋代与初唐诗歌

第三节 盛唐诗派

第四节 李白与杜甫

第五节 中唐诗歌与新乐府运动

第六节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第七节 晚唐诗文

第八节 唐代传奇

第九节 唐五代词

作品选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介绍

《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上)》的编写采用以史为线、以史带文、文史结合的体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并阅读各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等九章。

关于文学史部分的编写:全书每章的第一节皆为本期文学发展概述,着重介绍本期文学的发展简史,包括社会历史概况和文学发展概况、本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其中社会历史概况力求简明,重在说明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某一文体兴盛或衰败的社会原因等;文学发展概况是叙述重点,力图阐述清楚本期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线条清晰,准确充分。每章的第二节以下各节,主要介绍这个时期产生或繁衍、兴盛起来的某一文体的发展情况、文体特征及风格流派等,力求科学、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尤其是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重点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两点:一是将科学性、系统性放在首位,尽量反映出目前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避免因强调小教专业特点而影响。

作者简介

康学伟,吉林永吉人,1958年10月24日出生。现任通化师范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吉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2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年1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7月任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2005年8月任通化师范学院院长。

主要科研业绩:

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古委会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共6项。有《先秦孝道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出版)等著作5部,在国内刊物公开发表论文近40篇。连续四届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关于孝道研究及中国经学研究的一些观点为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征引,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精彩书摘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页,指上古时期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包括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发生期和初创期,先秦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有着与后世各个时期的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的形成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在一百多万年前已经开始使用打制的石器,五十万年前会使用火。五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会使用骨针缝制皮衣,用砾石、兽齿作装饰品。氏族社会逐渐形成,经过长期劳动,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即传说中的神农、黄帝、尧、舜时代。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反映的就是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情形。这就是儒家经典著作中所称的理想的“大同”时代,反映了从父系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形成时的情况。

根据史学界的通常看法,我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夏禹将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相传夏朝传世四百多年(前21-前17世纪),但是目前考古学者还没有发掘出确切的夏王朝遗址。许多文献及考古学成果证明,夏朝只能看作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真正的奴隶制社会到了殷商时代才形成。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